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法大  >  正文

第六届大学生公益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来源:教务处  7-26   阅读:
T AAA

7月21日上午,第六届大学生公益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昌平校区国际交流中心召开。该研讨会由我校和致诚公益律师团队联合举办,本届研讨会参会人员包括来自威廉玛丽学院、悉尼科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学府的大学生。来自美国前德州第九届行政司法地区高级法官威廉姆·多德森、俄亥俄州立大学保罗·罗斯教授、密歇根大学霍华德·布朗伯格教授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罗纳·史密斯教授、德国马普外国与国际刑法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周遵友博士作为评议嘉宾出席了研讨会。会议围绕“国际儿童网络保护”这一主题开展,全程工作语言为英语。我校教务处处长卢春龙教授、致诚公益团队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时福茂律师出席会议并致辞。

(第六届大学生公益法国际学术研讨会)

卢春龙为会议致开幕辞。他指出,第一,致诚公益团队与我校开展合作多年,致力于提高公益法和民间组织研究的能力,在法治的主题下创造更多的对话机会,并为中外法学院学生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以全球视野开展研究和交流。第二,公共精神、公益品德对一个社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培养既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在我校考察时对青年学子提出了“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要求。学校历来重视培养法学学子公益素养、增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更是在法律援助工作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两周前,一则“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帮26名员工讨回200万补偿款”的新闻在社会上受到广泛赞赏。希望广大青年法学学子更多参与公益法律服务,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者和践行者。第四,建成世界一流法学教育,不仅要教授一流的法学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公共精神,法律职业者追求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应当将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使命。他希望今天的研讨能为参会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同时期待广大学子能够继续投身于儿童权益保护的研究中,为公益事业以及公益法的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

时福茂在致辞中指出,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致诚国际法学精品班课程的设置正是践行该古训的尝试。基于此,他对本次研讨会有四点期待:第一,学术性。不仅是简单地提交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而是要通过参会彰显平日读书学习之功夫——涵书生修养之象,入大道学术之门。第二,实践性,学术性是概念性思考,而实践性是在生活现象中概括提炼问题,运用综合能力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应具有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的工作能力。如何真正做到敬业和专业还要认真思考总结。第三,公益性,公益既不是自我炫耀式的标榜,更不是赶风流行一个名词,而是根植于现实不圆满甚至丑陋的社会实情,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具体的事,要把为人着想、“急人所急想人所想”的仁义本质挖掘出来,伴随自己所有的学习、工作过程,直至一生,不改初心!第四,国际性。要打破国家、民族等种种藩篱,挖掘和关注人性底色上的、人类共同的问题。

本届学术研讨会由四个主题单元构成,分别为:1.“儿童网络隐私保护”;2.“儿童网络沉迷”;3.“儿童网络欺凌”;4.“互联网企业在儿童网络保护中的责任”。部分参会同学通过会前投稿、论文遴选、原创性检查等环节,论文最终入选会议论文集,并于研讨会上进行了课题展示,接受与会专家的评议。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与学者一同参与其中,对相关论题从不同视角进行研讨,实现了对公益法的立体化探索与诠释。

论坛闭幕环节,论坛联合主办方共同为参加公益实习实践的同学颁发了优秀实习实践证书。

教务处副处长王强副教授为论坛致闭幕词。他指出,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今社会,作为人类,我们既是义务的主体,更是权利的主体。在针对互联网的立法和执法过程中,网络仅仅是工具和媒介,而“人类”则处于核心地位,是网络的掌控者和使用者。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这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在未来的民法立法、刑法立法、法律秩序与商业平衡等方面,网络也必然会带来新的改变和挑战。我们要对网络的快速发展保持警惕,目前国内、国际上的关于儿童网络保护的立法均尚不完善,希望法律职业者在未来能够更多致力于让法律更有效地制裁犯罪,让儿童在网络世界中更安全的成长。

(与会者合影留念)

大学生公益法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政法大学与致诚公益律师团队联合举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完全由全球本科生自我组织、以公益法为主题的、跨国学术研讨会。今年已是成功举办的第六届。学校将联合致诚公益继续举办并完善该研讨会,并在公益教育的大维度下提升研讨会的品牌和影响,继续发挥其应有作用,助力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编辑 李叶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