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法大  >  正文

黄友义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论坛,谈党政文献翻译体会

来源:科研处  科研处 外国语学院   4-13   阅读:
T AAA

4月9日,我校名家论坛第266讲在学院路校区科研楼会议室举行。原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现任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学深悟透、精准翻译、有效传播——参加党政文献翻译的体会”的精彩讲座。本次论坛由科研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国强教授主持。

百年大变局让中国的翻译重要性更加凸显。准确的外译中让我们了解世界,精准的中译外帮助我们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黄友义通过总结长期参加党政文献英译实践,从领会精神实质、采用最准确的英语表达和重视译文对外传播效果三个方面通过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如何通过中译外党政文献讲好中国故事。 黄友义以“一带一路”倡议和新冠疫情期间对外传播为例,指出百年大变局下翻译的重要性。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转化过程中,翻译不再是单纯的学术活动。时代需求和国家地位的不断提升使对外翻译成为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媒介,助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

黄友义利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案例,从学习、翻译和传播三个方面分享党政文献翻译实践经验。第一,学习需领会实质、抓住精髓。黄友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十三个章节题目的翻译为例,指出中外文化和受众的差异。由此提出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时代因素,不拘泥于字面,由此做到深入领会、学深悟透。第二,翻译要忠实原意、语言完美。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译者需要灵活使用地道的目的语精准传达原文的内涵,注重积累文化知识,摄取国内外信息并保持一定的政治敏感度,以此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第三,传播重在沟通、赢得受众。伴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崛起,国际社会愈发关注中国。黄友义认为,我们需要了解国际话语体系,才能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对外传播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受众,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增强中国故事的国际接受能力,同时避免落入西方话语体系的陷阱。最后,黄友义对翻译专业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期待,注重实践和理论创新。新时代的外语人要把专业实践与日常学习相结合,不断创新。译者要清楚翻译的时代意义,为传播中国声音贡献力量,践行责任与担当。

讲座进入提问环节。老师和同学们提出如何在口译实践中运用语言参与国际话语体系的规则制定,黄友义以个人经历为例,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直接用英文讲中国故事,并号召更多的人共同参与;二是灵活翻译,并以“以人为本”为例进行具体说明。此外,他还提出有关翻译权威性、翻译标准以及查证工具的问题。同时阐明了翻译中使用各类字典的重要性,强调要注重和英语母语者进行沟通,以确保理解准确、翻译精准。

(黄友义教授做客我校名家论坛,谈党政文献翻译体会)

最后,李国强对黄友义的讲座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再次强调译者需要有足够的背景知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张清院长最后更是总结了实、悟、思三点体会,表示翻译需要深入领悟、不断学习,并应用于法律翻译实践中。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也将会继承红色基因,发扬外语人刻苦治学的优秀传统,助力祖国讲好中国故事。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编辑 胡阳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