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军都时评  >  正文

石亚军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深化改革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来源:(根据录音整理)  10-23   阅读:
T AAA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同志们:

观念更新是先导,经费投入是前提,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刚才,徐校长在代表常委会把我们的立项部署向大家通报之前,谈了观念更新的十个方面的问题,非常重要,很多问题切中时弊,非常实际,希望在进一步落实改革方案的时候,能够把这些思想融会到方案中去。徐校长通报的我们计划的这十一个方面的工作,只是常委会的立项,还不是每个项目的具体思路和方案,这十一项工作,每个校领导都作了分工,并且有时间上的要求。我们要求尽快拿出总体思路和具体的行动计划,一旦成熟,该上校长办公会批准的上校长办公会批准,该上常委会批准的上常委会批准,然后马上实施。

今天我们召开的是深化改革动员大会,我准备就这一主题谈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认清形势,提高认识,为深化改革做好思想准备。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要比中国早5年左右,他们在1995-1998年的时候基本上就完成了这个进程。1983年,邓小平同志把中国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国际化的发展结合起来,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两年以后,也就是1985年,中央颁布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飞跃。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在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这两条战线上全面推开。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的高等教育从此有了法律保障。1999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改革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期间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许多全新的观点在这一文件中提出。我们注意到,1992年以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在更新教学观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改革课程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教育部在全国文理工农医等各大学科投入了近亿元资金,作为教学立项、课题立项来做,这一工程在建国以来是第一次。1994年,几千名全国各专业的著名专家学者开始专门研究各专业的课程体系究竟应该怎样的状况,它的结构应该怎样构建才是科学的、合理的等一系列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教材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更新以及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投资体制、各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这几年中都跨出了巨大的步伐。

由于我们法大已经并入了教育部,我们与之相比的不再是同一系统的四所大学,而是同属于教育部的另外70所大学。在我们所要面对的70多所大学中,很多是有100年左右历史的大学,是多科性的、是综合性的大学。这些大学从1992年到现在的建设中,从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改革的思路到软硬件建设,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另外,还必须看到,这几年,教育部在推动改革的同时,实施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措施:一是建立国家的基地,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分别建立了100多个国家基地,教学这块叫做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全国共建了51个,科研这块建了100多个。我们法大在科研基地中占1个,文科基础学科基地一个都没有。第二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第三是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要拨大量的款项,其中特别强调,要把国外的一批能够把中国的某些学科带入世界学术前列的人才吸引进来,很多学校得到这样的支持。另外,开展了办学质量的监控,推出了三种评估,即:合格评估、随机评估和优秀评估。第一个层次是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估,就是对改革以后新建的108所大学进行合格评估,这已经结束;最高层次是优秀评估,指的是对进入“211”工程的大学和教育部直属的71所大学的评估。我们学校必须经过这样的评估,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条件是否具备,我们要做一个几年的计划来接受这个评估。还有一个是随机评估,它介于合格评估和优秀评估之间,就是在这两种对象以外的其他大学进行的评估。通过这一系列的手段,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从这几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出现的变化中总结出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发展的形势是迅猛的,体现为大踏步,大突破,大前进。如果有机会,我建议我们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和有关部门到北大、清华、人大、上海交大、复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去走访走访,他们的很多观念是我们从来都没有听过的。现在这些大学里流传的“什么是急先锋”,是你能够把过去大家想都不敢想、想到了不敢去做或者做的时候认为是做不成的事,能够合情合理合法的做成,很多学校正朝着这个方向走去。什么是创新体系?培养创新人才,一个学校首先就必须要有培养人才的创新体系。我们应该看一看,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灵活。比如,清华、北大已经提出:我们是研究性大学,我们培养的重心就要高抬,本科生百分之七十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生中有一定比例免试攻读博士学位。在许多学校,课程体系不是干瘪的、重复的课程体系,这当中出现了很多STS课程,就是综合性课程,一门课程把经济、社会、技术全部包括进去,这种新型课程已经在很多学校出现了。这代表着一种潮流、一种前卫,这种潮流和特点已经开始在很多重点大学普及。我们应该瞄准这一点,因为我们现在要和他们一块比较了,我们必须瞄准这样一个势头来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第二、竞争异常激烈,快则进,慢则退,止则亡。过去叫不进则退,而现在慢进也是一种退,现在学校的发展不一样了。快则进,只要有一套符合学校的校情、适应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战略发展思路和改革措施,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迎头赶上。同样,慢则退,过去躺在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大学光荣簿里的一些学校,由于这几年改革速度比较慢,声望也在逐渐下降。同志们,今后的评估是残酷的,只讲因果不讲情感,不像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说你是重点大学你就是重点大学,别人也认为你是重点大学。今后,评估行为要从政府行为变成一种社会行为,如果我们的排位靠后,我们就无法争取到一流的生源,就无法让我们培养的学生找到一流的岗位。第三、外部压力加大,体现为高规格、严要求、重奖罚。以前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优秀评估采用分类指标体系,今年上半年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评估专家委员会作出决定,将分类指标体系整合为一个,这就是统一标准、统一规格。在对我们进行评估的时候,就会遵循这样的统一标准、统一规格,评估的结果必须充分听取专家组的意见。我们要对深化政法大学的改革有紧迫感、危机感,否则大家可能对我们常委会研究后推出的改革思路不理解,会认为目标太高,不切合实际。当然也要看到,我们是有远大发展前景的,我和徐校长以及领导班子的所有成员都对此充满了信心。法大毕竟经过了50年的建设,在学术等各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我们拥有一支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我们的学科在未来具有战略发展前景。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大环境,我们是一个文科类院校,我们的命运跟人文社会科学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远远没有到位,但是,最近几年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两个标志性的事件。去年10月15日,李鹏委员长在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5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8月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戴河接见国防科技和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知名专家教授的时候又提出,哲学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两位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将会带来一系列政策思路、观念和措施上的变化。总之,虽然我们形势很严峻,但我们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激烈竞争的局面也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机遇,现在的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思路和态度去迎接机遇和挑战。

第二个问题是,理顺关系,真抓实干,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推动学校深化改革提供保证。

上周五的常委会,我们首先研究的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就是新班子将要做什么,能做成什么,从哪里着手。我们认为,学校最重要的是领导班子的作风和精神状态问题,在同样的资源、环境和条件下,领导班子的作风和精神状态不同会导致学校发展前景炯然不同。因此,常委会研究改革的思路,首先必须解决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问题。在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的基础上,我们通过了《中国政法大学领导班子工作与履职守则》。

《守则》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以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为指针,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教学和科研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贯彻民主集中制,通过落实本守则,把党政领导班子建设成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极大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政治坚定、作风正派、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善于驾驭全局,善于科学管理,善于拒腐防变,善于抵御风险的坚强领导集体。

第二部分是基本理念,我把它概括为七加六十三字理念,以七个字为核心,每个字的后面有九个字作为它的具体体现,即:

以“信”为纲,树信仰,立信念,守信用;

以“正”为本,讲正气,行正风,走正道;

以“学”为核,重学术,敬学者,育学人;

以“公”为系,出公心,谋公利,秉公道;

以“法”为范,守法规,遵法纪,循法则;

以“干”为责,图实干,促大干,乐苦干;

以“进”为志,攀上进,争速进,求续进。

第三部分是基本原则,一共是六个方面:

1,发挥“三讲”优势。通过坚持不懈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效能。

2,发扬“五种精神”。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到改革和建设的全过程,保证学校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

3,坚持“两种履职规则”。在领导决策和执行中,切实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把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统一起来,形成共同决策、分工落实的协调管理局面;在学校的运作机制中,切实实行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形成校务公开,群策群力的工作局面。

4,恪守“三条准则”。通过“讲党性”、“讲大局”、“讲原则”,加强和巩固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凝聚。

5,贯彻“三个代表”的精神,做中国政法大学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做中国政法大学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做中国政法大学最广大师生员工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6,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通过真正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用人上“唯亲”的不正之风,树立正确的和高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这是我们宣布的几个守则,我们很快就会以文字的形式向全校通报,欢迎大家监督我们。

下面谈谈党委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党委的工作分成两块,一块是制定全校改革发展大的思路并保证实施。另外一块是党务系统的工作即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这一方面,我们准备搞十大工程:

第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即合力工程,重在中层党政两套班子的建设。

第二是加强各类干部队伍建设,即支柱工程,一方面,建立校系两级后备干部队伍,另一方面,对现任干部的培养要加强起来,不能任命之后就不管了,这些都要有一系列的制度。

第三是加强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即凝聚工程,要探索新的内容、新的方法和措施。

第四是加强宣传工作,即鼓号工程,要及时把我校改革、建设、发展的思路、举措和成果向全社会宣传,从而增强凝聚力,扩大社会影响。

第五是加强工会、教代会工作,即民主工程。民主工程要推行一整套民主制度,包括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广泛的吸纳师生员工来参与我们的决策咨询,而且我们也会把大家的合理意见变为我们的决策。

第六是加强纪检工作,即阳光工程。

第七是加强统战工作,即温馨工程。

第八是加强老干部工作,即夕阳红工程。我们要发挥老干部的余辉和余热,使他们在学校的管理和质量监控,甚至在教学中继续发挥作用。

第九是加强保卫工作,即安稳工程。

第十是加强学生工作,即成才工程。对学生的培养,除课堂教学以外相当一部分是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业余文体、科技活动,这是对学生进行优良的基本素质培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必须认真抓好。

第三个问题是,大胆探索,稳妥推进,正确处理改革中的若干关系。

深化改革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来自观念的、体制的、人为的,还有来其它方面的一些困难。要保证我们这些思路和方案都顺利的推进,我们在改革中至少要处理好十大关系:

第一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大家知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首先要解放思想,思想是僵化的,观念是陈旧的,一切改革都不可能,有了思路也运作不起来。解放思想,要敢于从以前的老路子老框子里跳出来,要敢于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事物、新的模式。但解放思想并不是思想的任意解放,思想任意解放的结果,肯定是跟改革的初衷相背离的,是南辕北辙的。所以解放思想也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解放的底线在哪里,这就必须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制定行动计划,不能超越这种实际情况。反过来,我们要讲究实事求是,要追求规律,追求法则,不能够抗拒它,抗拒它就要受惩罚。但也不能因为要讲究实事求是而思想就不解放,否则就会变得僵化、淡漠、呆板、教条。所以我们在改革当中,无论是在党委决策到实际运作,都要保持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必要的张力。

第二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是我们在哪个方面都要处理好的。改革要用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又必须付诸实践。虽然我们学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但是没有理论根基的应用型人才在社会上是永远不受欢迎的。过去我们培养人才是培养适应具体工作岗位的能力,现在要培养人才转换具体工作岗位的能力,我们的应用学科没有比较雄厚的理论基础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的教学改革要构建好我们的课程体系,规格上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也不能忽视基础理论这个根基。我们所有的机关工作也都应该这样,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既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又要善于把理论和我们的实践结合起来,反过来在注重改革运作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把操作层面的东西提升到理论层面来概括。比如说,我们原来有一个高教室,按理说这个高教室应该长期履行一项职责,就是要了解世界范围内高教改革的趋向,国内改革的走向,研究出来以后,给党政两套班子提出决策的咨询,我们这块不够的地方以后要加强。总之就是不管在人才培养上,还是在工作运作上都要注意要有理论的层面,同时,也要把它变为实际,两者都不能偏废。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学,我们必须要把握正确的理论方向和正确的学术导向,尤其因为文科在很多地方都与我们的意识形态是密切联系的。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这个位置是永远不能动摇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切实贯彻“双百方针”,要百家争鸣、百家齐放,不要随便把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凡是属于学术上的一些讨论,我们都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不能随便打棍子、扣帽子。我们还要允许不同学派的存在,这样的话,发展才会有好的机制。处理好这个关系有一个具体问题,就是课堂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科学研究可以探索,但教学有纪律,在研究的时候可以有不同的观点进行交流,但是在课堂上,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观点是一律不能上课堂的,这要作为一项纪律。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不是一句空话,是要具体实现的,这个必须作为一个要求来严格执行。

第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要感谢政法大学历届领导班子,他们给我们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面对现在存在的一些不足,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指责过去,任何一届领导班子都要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这是任何人都摆脱不了的,再高明的人也摆脱不了,我们也不例外。如果让我在他们那个时候作党委书记,我或许比前人做得更差,所以我没有理由对过去说什么。任何一个学校都有历史、现在和未来,情况发生变化了,我们就要努力提高对新形势的适应性 。我们的整个改革思路也好,我们的发展内涵也好,都要处理好发展和创新的关系,要继承我们的优良传统,要继承到现在为止的还是合理的做法,同时要适应新的形势不断的创新,这是一个永恒的法则。不能说一讲创新就否定过去,否定历史也就否定了现实。当然也不能只谈继承不谈创新,那就会失去机会,不会有出路。

第五,规格与特色之间的关系。我们并入教育部以后,对我们的要求是按全国统一的规格。我们要去适应它,同时,我们必须要办出我们的特色来。我们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独立创业人格的人才,首先我不能不讲规格,不能只强调政法大学有政法大学的特殊性就不去考虑全国的统一要求,这样可能就首先不合格了。也不能强调规格就失去特殊性,在适应规格的同时,我们还要办出我们的特色出来,我们的特点要鲜明,我们具体的专业,各院系都要在全国同行业当中追求我们自己的特色。

第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我们的办学经费比较拮据,这的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几年我们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做了一些探索。但是,我们的校领导,我们的机关部处长,院系的党政主要领导,都要有一个强烈的意识,我们是在办学,不是在经营。我们并不是不讲经济效益,而是同时要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应该是要获双效益。而在具体问题上,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一个学校的根本问题是两个,一个是最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另一个是学校的声誉。如果这个学校的牌子都没有了,我们以后的经济效益也就断了根,它也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两个方面都要讲,但是一定要摆正它们之间的位置,思想上必须非常明确我们所要追求的最主要的东西。

第七,改革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实施改革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双重角色的矛盾。大家改革,成为改革的主体,但改革的锋芒指向自身的利益时,在这一点上又会成为改革的客体。我们必须善于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推进学校的改革进程做主人,做推动者和促进者。

第八,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改变原有的利益格局。改革中难免会出现学校的改革措施跟某各单位的某些方面的现在运作的情况发生不对称,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要以学校的整体利益为主,识大体,顾大局,真正维护学校分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

第九,个人作用与集体团结之间的关系。我们要鼓励个人拼搏、竞争,我们要建立一个有规模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个人的拼搏和竞争是不可能的。除了自己努力以外,学校还要作为一个工程来支持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成名。他们成了名,反过来是提高了政法大学的地位。我们主张从个体来说要奋斗拼搏,但是我们还要考虑到整体的作用,还要讲集体的团结。我们也发现某些单位这两个关系处理得不够好,团结甚至变成了瓶颈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单位就要受到影响。决不能造成这样的情形,一个拳头伸出去每个指头都是硬的,握紧了反而是软的,这就不行。

第十,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常委会在研究这十一项工程的时候,提出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发展是硬道理为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战胜挑战、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大力创新、加快发展,紧紧围绕培养人才的中心工作和教学、科研两个重点,搞改革、争创新、抓管理、求发展,通过改革调整布局,通过创新开拓事业,通过管理提高质效,通过发展改变面貌,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发展、社会服务、体制改革、校园建设、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中迈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如果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年过去后,我们都能用感官感觉到我们学校在这些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就说明我们深化改革有了成效,发展的确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有一点,它必须同稳定结合起来,改革要有稳定的环境和秩序,形成群策群力的局面。既要敢想、敢干、敢做,还要同整体的情况结合起来。

总之,如果把这十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我们的十一个计划在运行过程中来自思想、观念、体制和人方面的阻力就会小得多,做起来路子就顺畅得多。

同志们,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就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我们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我们是有能力把我们的资源优势变为战略优势、效益优势的。让我们大家精诚团结,共同奋斗,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把中国政法大学办成一流大学而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