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从法大到哈佛:什么是他的思考?

记者/黄雨薇   6-23   阅读:
T AAA

钟卓然个人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2017哈佛法学院职业法律博士(J.D.),极优等(magna&cum&laude);2020《哈佛法律评论》执行编辑(Executive;Editor,;Harvard;Law;Review);Joseph;H.;Beale奖


三年前,在钟卓然本科毕业被哈佛法学院J.D.项目录取时,我们曾采访过这位94年出生的男孩。如今他从哈佛法学院顺利毕业,并荣获极优等毕业生,即将进入达维律师事务所纽约办公室从事诉讼工作。从法大到哈佛,钟卓然不断脱颖而出。谈论起过往经历带来的种种“光环”,他总会在谦逊的言辞中带着笑意。其实,在外人看来一路顺风顺水的历程背后,更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艰难拼搏。

求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钟卓然不仅在哈佛法学院荣获了极优等毕业生的荣誉,也在冲突法(Conflict3of3Laws)课程中取得最高分,斩获Joseph3H.3Beale奖学金。从本科开始便荣获各种奖项的他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在学业方面能得到这两份荣誉我感觉很满意、很幸运,是对自己付出的一种充分肯定,特别是极优等毕业生荣誉已经是颁发给J.D.项目中学业成绩排名在前10%的学生,在极优等奖项的前面,只有奖励给学业成绩第一名的最优等奖(summa3cum3laude),我已经喜出望外了。”

当问及是什么样的秘诀,使他在群英荟萃的学生中依然能够成为佼佼者,钟卓然说,应该是对法律的浓厚兴趣,加上较好的适应能力,让他能够快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但他也坦言,在哈佛法学院攻读J.D.项目,第一年的学习任务与后两年相比而言是比较繁重的。因为J.D.项目的课程设置中不细分方向,所有学生都要接受通识教育,必修的科目很多,加上陌生的环境和非母语学习的状态,在刚到哈佛学习的第一个月里,也感受到了明显的文化冲击。

钟卓然在法大常被同学们称为“钟神”、“钟老师”,大一的时候便考取托福118分的高分,去美国前更是取得了LSAT3175分的优异成绩,但是起初面对老师课前布置的阅读作业还是很难理解,“虽然每个单词都认识,可是案例通篇读下来不知所云”。教学方式和国内也有明显的差别,在法大更多是老师主动讲、学生认真听,而美国的课堂非常重视学生的参与度,每个问题老师都不直接给出答案。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充满期待地摊开自己的笔记本,准备记下教授的重要观点,但是一堂课下来我的笔记本上一个字都没记,觉得什么都没学到。”

这种学习方式经过了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钟卓然认为这是一段成长的曲线。他逐渐摸索到,大篇幅的课前阅读材料其实是有重点可循的,老师在课上提出的问题也是富有逻辑性的,任何问题的讨论不是为了求一个答案,更重要的是整个思考的过程。一个规则对于法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我们需要不断思考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规则以及如何适用这个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正是老师的循循善诱引发同学们进行深入地探讨。哈佛法学院的教授似乎也更愿意听到同学们表达与他不同的观点,在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中互动共享、教学相长。

谈及到哈佛法学院和法大的不同,钟卓然说,“法大的学风优良,学习氛围浓厚,很多教授对我也助益良多,为我奠定了坚实的法学基础。但是在哈佛法学院学习和在法大的体验还是有些许区别的。一是近年来我觉得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尤为重要,例如,为什么非要这么规定?有哪些反对观点?这些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二是美国法学院更加注重通识人才的培养,我也赞同法学教育的二级学科壁垒在适当时候应该被大胆突破。三是老师更加注重和同学的互动,常常和同学互相启发。无论是在课堂上学习到的,还是在实践经历中体会到的,我觉得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当仁,不让于师。’尊师重道当然要遵循,我相信每一位法大学生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即便学生和老师之间有身份的差异,在思想上我们是平等的,并没有师生之别。”

现在回顾那段学习经历,钟卓然表示,虽然在刚刚入学的时候有一些不适应,但和在法大学习的状态相比,并没有明显感到学习压力有较大的增加。他认为学好法律与学好任何一门非实验性学科的方法没有太大的区别,只要有计划意识、专心专注、勤于思考、善于交流、规律生活,就一定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对于法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在体育锻炼、与父母和同学的交流中释放压力,放松心情,保持好的状态,也使钟卓然步伐坚定地迎接各种挑战。

笃行: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

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哈佛法律评论》(Harvard3Law3Review),是美国第一家由学生编辑和管理的法学刊物,也代表了美国法学较高的研究水平。钟卓然在哈佛学习期间,除了课业以外,大部分时间正是奉献给了《哈佛法律评论》。

《哈佛法律评论》每年会通过写作选拔招募48名学生编辑,通常会有二三百人报名参加。在第一年课业结束的学期末,钟卓然也参加了每年一度的写作竞赛,法学基础扎实、文笔突出的他成功加入了《哈佛法律评论》学生编辑的团队,在此期间他也发表了学生评注(Note)。

让钟卓然感触颇深的是,《哈佛法律评论》的学生编辑团队是一个完全的学生自治社团,没有老师指导,反而是老师投稿到这个学生主办的期刊。这一点在我校方流芳老师《<哈佛法律评论>:关于法学教育和法学论文规范的个案考察》一文中有详细描述:对于绝大多数美国法学教授来说,类似于《哈佛法律评论》这些学生编辑的法律评论刊物,是他们发表论文的唯一园地,能否获评终身教授资格也通常取决于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一百多年来,无论是兰代尔、安曼斯、庞德这样一批代表哈佛法学院声誉的教授,还是霍尔姆斯、沃伦、波斯纳这样名声显赫的法官,他们发表论文,无一例外要接受哈佛大学法学院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编辑的审阅。方老师这篇发表于23年前的文章给很多中国读者带来了启发,钟卓然也表示,自己选择加入学生编辑的团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篇文章的影响。

据钟卓然介绍,《哈佛法律评论》学生团队内部分工细致,每篇文章在发表前大概会经过二三十位学生编辑的筛选和编校,包括先行审读、文献综述、会议公决、引证校核、技术编辑等流程。虽然学生编辑有时也会邀请法学院的教授参与文章的匿名审阅,但教授的评议只具有参考、指导作用,大部分工作包括是否接受这篇文章以及为文章提出实质性的修改建议,都由学生来决定和完成。

在《哈佛法律评论》担任编辑的两年经历,让钟卓然不断提升法学研究的能力,也为他的人生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9年5月,他在达维律师事务所纽约总部实习,今年毕业后,他也即将入职这家律所。至于未来的人生规划,他实事求是地表示还是要走一步看一步,先打算在这里工作两三年,提升执业技能,也开拓一下自己的视野,当然日后还是希望可以早点回国。“虽然总说知己知彼,但我认为有时候知彼才能知己,了解对手更能了解自己。”

我校董京波老师曾在钟卓然本科阶段参加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时,担任他的指导教师,听闻卓然取得这样的成绩她表示非常欣喜。“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并积极付诸行动。卓然的成功是对我校人才培养的肯定,希望同学们能汲取榜样的力量,刻苦求学,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最后,当问及对法大师弟师妹的建议时,钟卓然谦虚地表示,他的经历不一定对所有人都适用,是否出国需要自己决定,但在校园内把握好手头的资源,脚踏实地地学习总是实际的。具体来说他对在法大学习法律有三点体会:第一,不要迷信老师。对好老师的最大尊重不是重复“标准答案”,而是提出好问题,即便是傻问题也好过没问题,因为,没问题就意味着放弃了思考。第二,除了上课拼命抄记、考前拼命背诵,至少还应该思考两种正义:一种在课堂里、在教科书里,另一种在校门外、在社会现实里。用前一种批判后一种,也要用后一种批判前一种,以此多读一点,多看一点,多想一点。这才符合大家心目中“法学最高学府”学子的标准。第三,法学专业的同学要多虚心向人文、政治、新闻、商学院等其他专业的同学请教,互相滋补。一定要破除部分法学专业同学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无知又狭隘,也有损身心,有损同学情谊,更有损自己的竞争力。共和国未来的政法人才一定要气象开阔。

6月,美国的坎布里奇熬过了漫长的寒冷,迎来了暖阳和鲜花。查尔斯河静静流淌,倒映出这座城市的静谧。钟卓然有时早晨起来会外出跑步,下午下课后会去健身房锻炼身体,并尽量坚持和本科阶段一样的生活习惯———每天晚上11点前睡觉。他说哈佛大学离波士顿的市区还有一些距离,在地理位置上和昌平有一点相似,既有大城市的氛围,又充满了学术气息。

上学的路,短暂又漫长。那段时光刻着一个人年轻的模样,记录着一代人的成长。从法大到哈佛,钟卓然一路砥砺奋进、求索真经,但光环萦绕的他从不骄傲自满,而是马不停蹄,继续攀登他心中更高的山峰。这位安静儒雅的学霸谈起他的求学之路并不吝啬言语,面对采访时活泼健谈,结束对话后依然谦逊低调。他说去美国以后没拍过太多照片,也从未见他在朋友圈中晒自己的生活,但却很乐于通过我们的回访分享他的经历,希望自己的所见所得能给法大的师弟师妹带来一些启发。在钟卓然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优秀是常为不置,常行不休。

编辑 实习编辑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