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人物】决胜挑战杯 开启学术追求之门——访我校第十一届“挑战杯”获奖者

来源:新闻中心  11-23   阅读:
T AAA

前不久,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又获佳绩。五项作品入围决赛,其中一项荣获二等奖,其余四项荣获三等奖。近年来,我校多次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并屡获佳绩。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校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学术成果的长期积累。

我校长期以来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学校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活动,不断完善学生学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并支持同学们尽早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而随着学校本科生“学术十星”、“准律师大赛”、“优秀社会实践成果评选”、“江平民商法奖学金”、研究生“学术新人”等校内学术竞赛活动等平台的搭建,越来越多的同学们能有机会参与其中,探求未知,积极思考,开展调研,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年获奖的五项作品,既有实证分析也有个案调查,选题各异、内容广泛。那么,他们都是怎样确定选题、怎样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又是通过怎样的努力获得了最后的成果?本网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程采访了这几位同学,希望能通过他们进行学术研究的经历,为更多的同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决胜挑战杯,他们就这样开启了那扇属于自己的学术之门——

厚积薄发,执着前行

采访对象:袁倩

获奖作品:《城市化背景下农村选举拉票现象调查报告——对山东省z 村的实证分析》

获得“挑战杯”二等奖,袁倩并没有激动得欢呼雀跃或是热泪盈眶,只是平淡地接受这份很多人羡慕的荣誉,“当时心里已经有了底,二等奖或三等奖,所以结果出来的时候就没有那么激动了。”袁倩说到。而她这份并非人人都能有的自信,来源于多年以来的“厚积薄发”。

“静下心,沉住气,打牢基础”这是袁倩给自己的定下的大一和大二两年的目标。听课时总是坐在第一排,“这样我的眼里就只有老师了”,袁倩打趣地说到。及时整理笔记,积极思考,主动与老师沟通探讨,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她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课堂外的努力就格外重要。

除了平时的基本学习,袁倩很喜欢看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论文,她会经常性地阅读这些论文,体会这些文章的架构、写法以及措辞,然后便会模仿着进行写作,久而久之,眼界开阔了,水平也慢慢地提升了。说到写作,袁倩特别强调平时练笔的重要性,她自己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她便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整整坚持了十年,“不需要每天都写,但是一旦想起些什么,或是自己觉得毫无头绪的时候,拿出笔,写下来,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袁倩笑着说,“日记就好像是一台可以快退的播放机,让我们可以随时回味自己过去的心情,那种感觉很奇妙,很舒服……”。

大三是“飞跃”的一年。开始袁倩只是报名参加了“双百计划”,做一次调查研究,虽然不是很成功,但也荣获了北京市优秀实践报告,这次小小的“试验”让袁倩对调查报告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很多专业作报告的知识我还不懂,但很想挑战一下”,袁倩回忆着当时的心情。在“双百计划”所做的调查的基础上,她重新改进,整理,咨询老师,实地调查走访,最后,袁倩以这份新的调查报告获得我校“学术十星”,她的作品也被学校选拔出来参加第11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荣获二等奖。

回忆起自己做这一项目的经过,袁倩说,“真的是很辛苦,很深刻,很有意义”。由于她做的调查涉及到农村选举拉票这一在农村极其敏感的话题,所以整个调查过程她必须采取一种巧妙委婉的方式才能获得有用的信息,仅仅调查问卷的设计就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走访村民、村干部同样需要很多技巧才能使得整个报告的内容和数据真正的反映实况。说到这里,袁倩特别要求笔者一定要替她向所有指导过她的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没有老师的帮助,我就不会获得这份荣誉,真的非常谢谢我的老师们”。

已经保送北大政治学研究生的袁倩还对我校的学术研究平台提出了一些建议,她说:“我们学校有‘学术十星’、‘准律师大赛’这样的学术平台是非常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学术创新的,但是我建议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关于论文写作、调查研究等的课程,同时可以更多的举办一些让师生交流制度化的活动,比如像民商院的读书会等等,给那些想做学术研究却苦于没有目标的同学提供些发现可研究问题的契机,当然,我们平时也要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勤奋好学,广泛积累,再加上一点点命运女神的眷顾,袁倩正朝着自己的理想——做一名出色的大学政治学教师稳步前进,相信她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采写 王双)

在学术世界里盛放理想

采访对象:王亮

获奖作品:《对法规竞合与想象竞合区分标准的再探讨》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在纷繁的学年论文选题中,王亮的眼神锁定在了“法规竞合”。和其他同学不同,她已做好准备去选择自己所不熟悉的论题,并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去作更深层的探究。

最初的一切仿佛那么简单,然而这是挑战与坚持的开始。

曾经也活跃于社团,但自大三把心沉静下来后,王亮把重心转移到学年论文,转移到学术研究上来。“我渐渐发现,给自己太多可能性,反而少了专注。”王亮这样描述这些转变。

顺利完成学年论文后,王亮关注到学术十星。虽然起步较晚,但她对理论、抽象、逻辑性的事物的喜爱终于让她在比赛中闪光。

回想起写作论文过程中的点滴,王亮感慨:“当时首先是力争穷尽资料,至少覆盖中国学界在这方面的成果;不单是引用资料,重要的是找出前人争议的焦点。然后是潜入式的思考,甚至有几次一早醒来,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法规竞合,再一闭眼又是这四个字!”这种投入,是因为沉浸于学术;这种沉浸,是因为执着于挑战。

“困难出现过,抉择迷茫过,但偏执的个性,让我在最黑暗的时候也能找到最光明的瞬间。”就是那种灵光一闪的感觉,是她在历尽苦思冥想后最珍惜的。

所以带着这些切身体会,她鼓励更多的同学投身学术活动。“学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写作论文是一个过程,其实它可以很纯粹。比如我把某个问题搞清楚了,就希望表达给大家,互相交流。”

从学年论文到学术十星,到首都挑战杯,再到“挑战杯”航空航天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一路,帮助王亮“认识自己”,“我发现了我的热爱所在。相比自己大一大二时在社团的状态,我更喜欢写论文时的感觉,可以安静地思考,可以洒脱地看书。”

学术是一个纯净的空间,盛放王亮的理想。

(采写 缪茵渊)

走出自己的路

采访对象:冯洋

获奖作品:《对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权变迁的历史解读和反思》

从大二开始冯洋就一直在酝酿着写些什么,可是苦于知识积累得还不够,这个计划就一直搁置着。冯洋对宪法和刑法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到了大三渐渐对这两门学科产生感觉,于是产生了研究全国人大制度的想法,并报了学术十星。

在撰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有收获有喜悦当然更多的是努力。这篇一万八千字的论文说不上很长,却用了整整一学期的时间来完成,不停地阅读相关书籍,论文膨胀又压缩,压缩又膨胀,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这种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状态,是他以前从未有过的,也让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所以,他觉得所有的时间与精力的投入都是值得的,而这也是他在大学期间最有意义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他的努力之路之所以能坚持走下来很大程度来源于老师和同学的支持与鼓励,因此他非常感激所有帮助过他的人以及法大给予他的良好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氛围。还记得在北航摆展台时,一位偶然驻足在他身边的教授对他的鼓励和期望给了他莫大的动力,而指导老师们对他论文的点拨也是他能完成论文的重要因素。在答辩会之前,冯洋的同学和师兄师姐们为他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模拟答辩会,使他能够在答辩会上能有条理有逻辑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所有的帮助和支持成就了他最终获得的成绩。

现在,这篇论文获得了好评,他也因为这次经历而更加坚定了要继续走学术之路的决心。

对想和他一样一直想写点东西的师弟师妹们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永远都不要放弃学术,即使每天只看一页书,也是所得。专业课一定要学好,一旦有一些小想法就应该去跟老师交流一下。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因此每个人的人生规划方向是不同的,不要因为看别人走某条路走得好就眼红,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未来的方向。走出自己的路。

(采写 孙思嘉)

勇于担当,放眼未来

采访对象:潘波等

获奖作品:《我国纵向府际关系法治化调查报告——基于十四个省、直辖市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他们是一个团队。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虽然最后的结果没有预想的那么好,但是他们并不失望,因为经历过、努力过、承担过,结果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当时我们参加了党委书记石亚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改革问题研究’,我们也有幸能在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并且深入了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中对当前的行政体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一线调研,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并得到了各级公务人员的大力协助,我们对当前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产生了比较独到见解,也许这些见解在专家眼中还略显浅薄,但是这些思考凝聚了我们几个同学的心血。这些思考也就成为了参加这次挑战杯的源泉。”

从2007年这个项目在他们脑海中的产生到今天在“挑战杯”中获奖,两年来,他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特别是报告本身的内容。他们的报告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所以每一个队员都希望他们的报告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而不是空泛的理论,如何使报告真正具有可行性,是创作过程中最费心思的地方。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行政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如何把握好报告本身的度,成为困扰他们很长时间的一个大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艰难探索,最终他们决定从微观方面入手,从具体问题入手。“我们的报告中涉及的七大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七个热点问题,我们从钱财物、法制建设等具体的制度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我认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具有可行性的。也凸显了我们这篇报告的特色,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也不会显得很学生气、很空洞。”

这两年以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学校的支持下、团队四个人的相互鼓励下,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视线从“象牙塔”里走了出去,视野开阔了,想象丰富了,对社会也更有责任感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客观的看待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请他们为更多有志于做学术研究的同学提一点建议,队长在沉思了好一会儿后说到:“我们大学生要肩负历史使命、国家重任,尤其是政法大学的学生,更要有一颗热情的心去为祖国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贡献,不管那力量是多么的微薄。要珍惜身在大学的机会,勤勤恳恳、谦虚好学,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将来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上来,就一定可以把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采写 肖潇)

注:还有一位获奖者徐梅同学因为身体不适,非常遗憾地没能接受记者的采访。其获奖作品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援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个案的田野调查》。

相关链接:我校在“挑战杯”航空航天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喜获佳绩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