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法制日报】曹义孙:一刻不停践行法学学者使命

来源:法制日报  侯建斌   3-9   阅读:
T AAA

【个人简介】曹义孙,江西景德镇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协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执行主编,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旧布袋,还在用吗?”

“现在已经是第三个了!”

3月2日,在全国政协社科界别委员驻地,对曹义孙委员的采访,是从一个旧布袋开始的。

面对记者的突然一问,惊讶之余,刚刚落座的曹义孙委员随即起身,面带微笑边走边说,“只是平时装几本书用,没有什么特别的”。

曹义孙从行李箱中翻出了白色布袋,布袋上点缀有花纹,只是已经开始泛黄。

中山装、宽眼镜、旧布袋、不锈钢水杯,这曾一度是曹义孙在中国政法大学校园内的“标配”。这样的装扮,在一般人看来,这位法理学老师略显“木讷”;可在熟悉他的人看来,这恰恰折射出他的自在、洒脱和本真。

水到渠成

房间写字桌上摆放两本书——《理想国》《法律篇》。泛黄的纸张上留下了不少红色的标记,还有密密麻麻的阅读笔记。

“两会这么忙,还有时间读?”

“哦,案头书,出差都带身边,随时能翻翻。”

“哲学科班出身,想过自己会成为法学家吗?”

曹义孙笑着直摇头。

受中学期间班主任、恩师张鹏飞的熏陶和启蒙,曹义孙最初涉足的领域是文艺,酷爱诗歌。

1979年,曹义孙22岁,他报考并被厦门大学哲学专业录取。

念哲学是他人生的第一个梦想。

大学毕业后,曹义孙被分配到中南政法学院(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担任助教。

为何会从哲学转向法学专业?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副院长梁文永给出的答案是,“水到渠成”。当年,梁文永在中南政法学院读研究生时,就时常向曹义孙请教问题。

在梁文永看来,酷爱哲学的曹老师“转行”,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在法律专业为主业的院校,曹老师不可避免开始思考哲学与法律的关系。

曹义孙与法学教育的不解之缘始于1992年。当时,时任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主任乔克裕教授力邀曹义孙,与他一起负责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法学教育理论研究”。这一项目的成果《法学教育论》是一本有26万字的论著,曹义孙写就了21万,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法律教育的论著。

意外之喜是该论著获得4年一评的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曹义孙也由此成为国内较早研究法学教育领域的学者。

再后来,曹义孙主编的《高校教学管理通论》荣获司法部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对法学教育的研究,本来也仅仅是客串,谁知结果却成自己的主业了。”曹义孙语气中不乏自嘲。

一路艰辛

进京工作,曾是曹义孙大学毕业时的选项之一。大学毕业15年后,这一想法最终达成。

1998年,仅是副教授职称的曹义孙以特殊人才被引进中国政法大学。据说,这在法大校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梁文永回忆说,“其实,当时还有一个机会去司法部宣教司,但曹老师更喜欢学术,所以选择了中国政法大学”。

在法大,曹义孙对法学教育的科研并未止步。

曹义孙应邀参与曾宪义、张文显主持的“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该项目在2004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之后,他的头衔和职务越来越多,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2005年,时任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对已担任教务处副处长的曹义孙说,“教授做具体的教学管理事务的时间不能太长了。你应该发挥在教育研究上的特长”。随后,曹义孙获授权组建全国第一家专门以法治教育自身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

2014年9月,经民盟中央商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同意,曹义孙受邀兼任史良法学院院长。史良法学院由民盟与常州大学共建。

从名不见经传到业内知晓,从第三梯队跨入第一梯队,看到史良法学院在法学界的影响力不断壮大,曹义孙十分自豪,但他更清楚一路走来的艰辛和不易。

学者使命

“学者的使命在哪里?”

曹义孙说,一个以学术为业的人,应当先后经历求学、教学、科研、带队伍、搞管理和服务社会6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学术活动。学者的最终使命应定格为社会服务,作为法学学者应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贡献。这也是他的第二个梦想。

2015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具有一定法律教育背景和法律工作实践经验的人员,才可以报名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曹义孙在担任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时,便提出了取消非法学专业人员的司法考试资格,司法考试“一考”变“两考”,分别考察考生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基本的法律职业技能的提案。

看到这个消息后,曹义孙几乎一夜没睡。

对此,梁文永评价说,“他是以做学问的态度来参政议政的”。

在担任政协委员经历中,曹义孙先后提交《关于反腐倡廉亟待建立纪检监察干部资格准入制度的提案》《关于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信用信息公开法,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提案》等,一刻不停地践行他作为法学学者的“终极”使命。

梁文永说,曹老师一共提出过多少建议或提案,恐怕他自己也没法即刻回答,他更关心背后的问题。

“政协委员不是我的社会兼职,而是我的学术生活本身。”曹义孙说。

记者最后问他:“第三个梦想是什么呢?”

“研究自然法,写本能流传的书。”听到这个问题,曹义孙呵呵直笑。

 

原文链接: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180309/Articel05003GN.htm 原文来自《法制日报》2018年3月9日第五版。

编辑 黄雨薇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