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法制日报】孙鹤书香墨韵提升法律人审美水平

12-11   阅读:
T AAA

图为孙鹤(艾群 摄)

“遗爱百年——孙鹤书法作品展”部分作品。 张念洁 摄


本报记者 李东霞 本报实习生 张念洁

已是深秋,校园大道上黄叶漫布,午后的阳光从窗幔间丝丝散落,一切都带着秋的气息。刘禹锡曾有诗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借助鹤鸣九霄,一扫秋日寂寥之感,在中国政法大学校园里,《法制日报》记者见到的便是这样一位极具诗情的学者——孙鹤教授。

近日,“遗爱百年——孙鹤书法作品展”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成功举办。此次展出的作品内容大多与法律和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文化建设有关,一幅幅格调高古、超脱雅致的书法作品,展现出书法艺术和法大校园文化特色的完美融合。在逸夫楼展厅初见孙鹤教授,一种古朴优雅的气息扑面而来,展厅里所见到的那些格调高古、充满才情的书法作品都是出自这样一位纤细文弱的女子之手。没有刻意的装扮雕饰,却宛如从山水写意画中走来,从历史悠然墨香中走来。

在老师眼中,她的书法“没有矫饰和炫技的成分,具有迥异于他人的气质”;在学者眼中,她是一位“天寒翠袖,自倚修竹者”;在学生眼中,她的课堂是一种享受,“上孙老师的课,等于在欣赏一首诗”。

从历史到书法

孙鹤出生于文脉绵长的七朝古都河南开封。历史上开封书法名家辈出,从幼年开始,孙鹤便一直生活在这样一种极为传统的知识分子的场域之中,接受着传统文化的滋养。从小学三年级师从刘庚三先生学习书法,后又有缘受益于柳亚子高足李白凤、胡小石弟子高文、国学大师程千帆等大学者,他们的人品修为和精神力量形成一种强大的磁场,让孙鹤濡染其中,受益良多。宗致远、李义兴二位老师,在书法技法方面给予的教导,增加了她对书法艺术的认识。

提起家乡,孙鹤娓娓道来:“最经典的汉民族文化就在我生活的地域之内,我从小生活的环境,它所依存的是这种深厚的文化的积淀。开封古城面积不大,但是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都是无形当中的浸染。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早晨起来买早点,我脚底下踩的是那些起得更早的人们练习的书法;盲人按摩师闲暇聊天时谈论的不是柴米油盐,不是穴位力道,而是书法;在古城,只要你张目望去,哪怕再小的一个门面的匾额都是手写体,而且都是极为规范的,极为有功力的一种书写表现,这些都是在我成长当中有深刻影响的外部因素。”

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方向博士后,孙鹤的求学经历对其书法创作有着很深的影响。

“历史学打开了我的视野,包括书法史,它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不同阶段的书法风貌和不同的人物精神。那时考古学的老师会带我们在汉墓进行实地考察,看汉砖、墓道上的壁画,生动的一手资料教育,让我得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足迹。”孙鹤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段时光。

“最早的文字学资料,比如说金文中跟法学、法制史当中的史料是重合的,有的法制史的资料,本身就是上古史研究和金文书体研究的文本。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有统摄性作用的一门学科,没有任何一个学科的早期史料不来自书法记录:从中国最早的天气预报到祭祀、战争、农业、渔业,以及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都可以从甲骨文、金文这些早期书法形态中看到记录,因此,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三千多年有成熟文字记载的历史,这是书法对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没有一件事不能从汉字形态中找出文化源头,没有一件事不能从书法中找出源头。”

书法表现内质

“写字是一种惬意、享受的事,是我个人情绪的表达。”孙鹤动情地说。

书是六艺之一,自古便是文人必备的素养之一。正如《文学评论》副主编蒋寅所说:“孙鹤书法的特点是文气重,笔墨中有一种文雅之气,一种文化气息。”2012年3月,孙鹤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梁培先先生赞誉其作品“具有一种深心毫素的兴寄之意和于寂寞处求音的旷远清淑之美”。虽然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孙鹤从不以书家自诩,而是把书法当做一种文人修养的方式,借书法表达本心、寄托人生。

“书法是属于文人的,是属于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群体。唐代王维提出文人画的理念,宋代也是文人集团在引领书法,魏晋时期,士人集团,在玄学的思想下把书法引导向一种韵致之美,他们赋予书法的内涵依然是个人生活、道家思想,它的审美理念是符合中华民族审美认同的。士人群体把书法看作个人情绪的载体,他们在每一幅字当中都把自己的生活片段、个人认知所折射出的思想和情怀做了很好的表达。”

1934年,胡小石在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设书法课程,这是当时最高层次的书法教育,使书法与经史同为专门之学。孙鹤在读硕士研究生之前就直接接受胡门弟子高文先生、程千帆先生教诲,并进而总结出自己的以“三问”为核心的书法教育理念,并以“三问”为宗旨进行书法教育。

“三问”即问心、问学、问道,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问心”即求知求艺的虔诚之心、敬畏之心,这是书法学习的内在要求;“问学”即要有足够的学问基础,追求学问的本真;“问道”是在“问心”“问学”的基础上对于书法艺术本质的追求,求得学识大道。

孙鹤还提出了“养浩志”“通经史”“重器识”“习书艺”的书学观,这是对“三问”的进一步阐释,她认为美育是应该渗透到骨子里的。在书法创作之余,孙鹤时常抚琴,余音袅袅间,仿佛天地间只有一人。她说古琴与书法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人的感情通过琴声传达,而非外在的肢体动作,古琴与书法都是一种规范和审视、内修与自省。

孙鹤认为前人经过千余年的实践,早已经证明了研习书法有一条成熟的路径,就是书法的内质要表现文化,对文化、学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积累,加上个人的性情,书法自然会有不俗的气息。孙鹤坚信,书法传承应该沿着不脱离传统文化之根脉的方向往前走。

法帖融通教学

孙鹤与中国政法大学结缘已久,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建院以来第一位书法方向博士后。2004年,孙鹤来到中国政法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书法艺术课,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孙鹤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书法艺术和文字学方面,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书法》《中国文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等重要报纸及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并担任国家级和省部级艺术科学及文字学科研项目负责人。醉心艺术与学术之余,孙鹤还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普及,曾多次出席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讲坛、公开课与文化公益活动,课程中她从汉字的起源切入,揭示汉字中所隐藏的文化含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体系中,孙鹤的书法技法课、书法作品欣赏课格外引人注目。孙鹤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学生们对这门课的热爱,出乎她的意料。尽管法大并非专业艺术院校,但是她努力尽自己全部的力量来满足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接受艺术教育的需要,启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对文化的向往。在一开始就把书法应有的高度、法度,把书法最纯正的东西传授给学生们。

在课堂上孙鹤用法帖与学生的已有学科框架进行融通式教学,她授课严谨认真,触类旁通,即便是零起点的同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都能有个人想象不到的进步和提升。曾经有一位学生在下课后专门赶到班车点向她鞠躬,感谢这门课程提升了自己的书法审美水平,对传统艺术的理解带来了新的认知,这让孙鹤印象深刻,也对自己的书法教学更有神圣感。

谈及此次“遗爱百年——孙鹤书法作品展”,孙鹤表示:这次展览不仅是自己个人书法艺术的展示,更是政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次巡礼,展览的主题“遗爱百年”,出自2004年她刚来到法大时,因深感法学学科在国家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特殊意义而做的对联:“能用惠人三尺法,可观遗爱百年心。”

孙鹤解释说,此联两处用典,“三尺法”,是汉代对法律的专称,“三尺法”,即法律。典出《史记·杜周传》——客有让周曰:“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曰:“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也。”

“遗爱”,典出《左传·昭公》:“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指遗留惠爱于民众。遗爱百年,即遗爱恒远,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是古代法律先贤留给百姓之大爱,此亦法大当初建校意义所在和法学学子使命之所在。


原文链接: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181210/Articel07002GN.htm

编辑 陈韵如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