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子法大  >  正文

【CUPL正能量第237期】阿卜杜:担当,在细微处

来源:校团委  5-6   阅读:
T AAA

文字 |  团宣通讯社 杨豫

引言

“帮助人要帮助到具体的人,做事要做到最细节的事。”在窄窄的办公室里逐字逐句较对翻译成维吾尔语的法律指导案例,在灼热的夏天耐心解答着亲友的法律疑惑,在日复一日的校园生活中描绘出平静而动人的色彩,阿卜杜一笔一画地将这些渺小细微的情感勾勒清晰,用实际行动讲述着他的爱与梦想。

人物简介

阿卜杜热西提·托合提玉苏普,民商经济法学院2018级本科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热心普法活动,主动发起将法律文件翻译为维吾尔语的公益行动,并运用新媒体手段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普法。在生活中,他关爱家人,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岗位和获得奖学金实现经济独立自主,并承担了弟弟的在校生活费,彰显了法大学子的自强本色。

学以致用,助人于细微处

2019年的冬天,阿卜杜从北京千里迢迢回到了思念已久的家乡。但不同于以往的是,除了日思夜想的父母和弟弟,等在家中的还有几位亲朋好友。阿卜杜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是以法学生的身份回到熟悉的家乡来了,有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多亟待解决的疑问,在等待着他。

“在农村,许多人因为欠缺法律知识,面对问题的解决方式未必是合理合法、科学恰当的,如果我能运用自己所学的一些知识,帮到他们就好了。”基于简单也真挚的念头,阿卜杜开始从口头转述做起,为身边接触到的人解答法律上的问题。无论是面对上门咨询的亲戚,还是辗转到达的嘱托,他都会认真查阅相关资料,最大程度地给予解答帮助。随着解答的问题不断增多,阿卜杜不禁想到:除了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整个农村地区的各族人民都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法律困惑,而他们也许得不到这样的答疑解惑,也由于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语言的障碍而难以自行查阅资料。为什么不将一些有参考意义的法律文本翻译成民族语言呢?使命感像喀什的月亮,在阿卜杜心里逐渐明朗。

2019年下半年,在阿卜杜和其他熟悉维吾尔语的法大学子们积极号召和参与下,翻译小组初步成立。翻译小组旨在通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的指导案例翻译成维吾尔语,以供使用维吾尔语的人民参考和学习,促进家乡法治观念的建立,让更多的村民“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性”。一百余个指导案例,对于并非专业翻译的小组成员来说,是一条漫漫长路,而支撑他们前进的,只有心中的月光。

每个指导案例,初步翻译耗时就在两个半小时以上,并不冗长的汉语案例翻译成维吾尔语,最长的达到十六页,短的也需要满满的七八页。初步翻译之后,更有经验的小组成员会对翻译文件进行审核。在阿卜杜参与到翻译审核之后,他进一步地感受到了使命的重量。“细节很重要”“一定要严谨”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在阿卜杜看来,虽然他们的翻译成果并不会作为权威被参考,但只要被一个人读到,他们就需要对这一位读者负责到底。在汉语和维吾尔语的转化、尤其是在法律文件的翻译中,常常出现找不到对应词语、语言逻辑需要进行调适等问题。“上个月指导案例已经推出到第156号了,而我们现在已经完成并推出的只有30篇,还远远的没能完成我们的使命。”不愿停下脚步,阿卜杜开始寻求用更丰富的方式推进家乡的普法行动。

心怀家乡,奔走于细微处

学法之后,每一次回到家乡,阿卜杜都有着许多想和村民们分享的知识和心得。“但是我的村庄里,和我一样学法律的同伴,一个也没有。”这在宣讲的筹备和组织上,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从向村民解释为什么要开展普法宣讲,到和村领导班子沟通活动开展的场地、时间和形式,这些宣讲之外各种繁琐的工作,阿卜杜要做的比他想象中多得多。但并不擅长交际对接的他,却把这视作一次难得的机会。“不论是从法律知识的表达方法上,还是从宣讲活动的安排筹划方面来看,都跟学校中学到的有着不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我会学到更多课堂上没有的东西。”

虽然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但普法宣讲毕竟只能以次计算,并且辐射的范围基本上只在一个村落之内。正在他苦苦思索如何扩大影响力时,县里一位来自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女生的演讲,引起了阿卜杜的注意,阿卜杜开始设想联合起本县的大学生,建立一个专业性、公益性的组织,在县城里进行各方面知识普及的宣讲。“县里的大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人才,有的学医,有的学法,有的学工,有的学农,这是现成的资源,都可以参与进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阿卜杜从县政府了解到,如果能建立起一个大学生公益宣讲组织,通过官方的认证手续,可以获得更多的宣讲机会和支持条件。他开始主动了解办理手续的流程,联系县里来自各个大学的陌生大学生,繁琐复杂的进程,就这样在阿卜杜的担当与热情之下,缓缓推进。虽然疫情的来临使得行政手续暂时没能完成,但在阿卜杜的脑海中,专业知识和建设家乡的连结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作为从家乡走出来的大学生,如何担当起家乡建设的责任,是阿卜杜一直在思考的。“上海对口援疆的干部们为我们设计的集中校园区,真的是受益百年的项目。”对于为家乡的建设奉献了青春与热情的援疆干部,阿卜杜充满了感激和敬佩。与此同时,他也暗下决心,为了让这片土地成为更美好的家园,自己也要担当起一份责任。走近梦想,爱在细微处


从将案例翻译成维吾尔语,到回答身边人遇到的法律问题,再到用浅显生动的话语宣讲婚姻家庭法知识,阿卜杜在实现自己法学求知梦想的同时,也为家乡的法律普及不断提出新的可能性。

初到法大校园时,阿卜杜的梦想其实和绝大多数法大学子一样,只是一心想要做好学习,成为一名基础扎实的法学生。“我从小就一直想当老师”,阿卜杜常常想象,在将来自己回到家乡做一名老师,能帮助更多的人考上心仪的大学,学到能建设家乡的知识。为了鼓励弟弟考上大学,阿卜杜向他许诺:“你要是能上大学,学费我来付!”如今,他实现了供弟弟读大学的承诺,弟弟能学业有成,也成为他梦想的一部分。兼职工作和学业课程之间的奔走是疲惫的,但他更为兄弟二人都能在求知道路上不断前行而感到满足。

家,是阿卜杜放不下的牵挂,也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考入内初班后,十二岁的阿卜杜独自离开家乡喀什泽普,去到将近一千八百公里之外的乌鲁木齐。一年回一次家,没有电话之类的通讯设备,陌生的环境和尚不亲密的老师同学,甚至成绩也不尽如意,阿卜杜从一个活泼外向的小男孩一下子变得沉默腼腆。但这样的变化,并没有动摇他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决心。“接到妈妈的电话,会让我非常想家,但也会让我重新充满努力的动力。”他始终坚信,只要人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一丝情怀,回馈社会的大爱以一点力量,正能量就会代代传递,生生不息。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对于阿卜杜而言,家人、家乡和国家,给予他的爱和支持,使他得以成为今天努力、优秀的模样,他也将用最实际的行动,回到那片热爱的土壤,回到可爱那些的人们中去,用每个细微处的努力,担当起自己和家乡的梦想。

编辑 校团委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