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专题  >  法大教师风采录  >  正文

刘淑环:一心愿为铺路石,望以数模搭架桥

来源:文/记者 朱芯瑶 图片编辑/孙皓翎   6-20   阅读:
T AAA

采访背景:2014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结果日前公布,首次参加该赛事的我校队伍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优异成绩。经过连续四天四夜的紧张奋战,最终,由我校30位商学院同学组成的十支参赛队伍共获得了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成功参赛奖5项的荣誉。带着对走出国门的荣誉的自豪与对数学建模的好奇,记者采访了荣誉背后的功臣,此次法大参赛队伍的指导老师科学技术教学部数学教研室刘淑环老师。

个人介绍:刘淑环教授,法大数学教研室主任,1987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先后获得数学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学位。自1987年起为本科各专业讲授《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应用数学》、《文科高等数学》、《数学建模》,为研究生讲授《数据统计与分析》课程,其中《文科高等数学》列为学校通识主干选修课程(负责人)。自2013年9月又开始承担我校成思危菁英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二)的课程教学。

对于采访邀请,这位笑容可掬的老师很随和地就应下了,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她不时地会蹦出些可爱而单纯的表情,她鲜有提及自己的付出,更多时候,都是以很朴实的语言,围绕数学建模比赛,描述着自然而然发生的一切。而就在接受采访前的午间时分,她还在不厌其烦地修改着教学方案,从中就能让人了解到,这个自称“轴”的老师,会将“自然而然”的事情努力做到她力所能及的最好。而从1987年至今她就一直在法大,在她的教师岗位上默默进行着“自然而然”的事情……

“法大的数学建模实践,在摸索中起步,在多方努力下收获”

回忆起2007年法大校领导为寻求文科院校的突破而决定组织队伍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时的情形时,刘淑环不由地感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勇气的”,第一次参加这类赛事难免困难重重,那时的法大明显在硬件条件、软件配置、学习资料、老师的经验等各方面都有所欠缺,“万事开头难嘛”,她爽朗地笑道。那一年数学教研室的老师们利用各种机会去外校学习,参加培训,充实自己,那一年学生们连续三天三夜的奋战是在炎热的学校机房里度过的。现在回想起来,她还反复念着学生们的辛苦。那一年法大的队伍在艰苦的环境下收获了第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北京市二等奖。

法大的数学建模比赛之路在艰难探索之中起步了,自此以后,我校的数学建模竞赛逐渐走上正轨,从2007年至2013年,法大在全国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不断翻新,2013年我校队伍更是在与三万多支队伍同场竞技之下,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佳绩,最新的捷报则如本文开篇所报,走出国门的荣誉。在刘淑环老师看来,这些年来法大在数学建模比赛中日益突出的表现,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每一寸进步的背后,都有许多无声的力量在推动着。

首先,数学建模竞赛自开展以来就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刘淑环在言谈中更是多次提及李树忠副校长(当时为教务处处长)在最初的困难摸索期所给予的资助与鼓励。因为学校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自2008年始选手们的比赛场所一直被安排在环境良好的国际交流中心,图书馆的相关资料不断补充更新,针对数学建模比赛的利好政策(比如保研加分项)相继出台,数学老师们“耿耿于怀”的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的权限也扩大到数学学科。除此之外,商学院与科教部负责人也高度重视,为数学建模活动添砖加瓦。因此,学生们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的环境改善甚多。

与此同时,指导老师们的经验愈渐丰富,历年本校参赛选手的论文资料与经验总结不断累积,在一届又一届的数模学子间传承,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型资料库与一条精神纽带……有了那么多人的付出与努力,收获自然水到渠成。

当我们为今天的成绩感到激动之时,不由遥想陌生又亲切的当年“初尝螃蟹”的同学们的模样,岁月是个智者,任何一个点滴都在她的注视之下延长,在她的晕染下,没有付出是白费的,也没有荣誉是孤立的……

“数学建模竞赛,如同一场短期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

在与刘淑环老师交谈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她对数学建模真心的喜爱,她反复提到一个词——过程。她将数学建模竞赛比作一场短期旅行,认为优异竞赛成绩的取得固然重要,但最美的风景与最珍贵的收获存在于建模过程中。

“一次参加,终身受益。”在她看来,没有实实在在经历过一次数学建模竞赛的人,是很难体会它所带来的感受与收获的。数学建模不同于常做的数学题,它并不提供已经量化的数学因子,那是需要参赛队员经过查阅大量相关知识与动用创新性思维自己设定的。

在稍纵即逝的比赛时间内,参赛选手要为现实问题的解决建立可靠的数学模型,首先要从查阅的大量相关资料和搜集的大量数据中“剥茧抽丝”,找到量和量的关系,然后经过模型假设、建立模型、求解模型、验证模型,再反复完善模型等几个过程。在亲身体验过之前,学生们也很难相信,自己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如此庞大的工程,更别提美赛要求最后论文要以全英文呈现了,但事实证明,“潜力是被激发的”,刘淑环如是说。她的书柜里还珍藏着一叠厚厚的全英文的论文材料,那都是2014年首次参加美赛的队伍的奋斗成果。

刘淑环视数学建模比赛为一场非常有效的思维训练,整个参与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很强的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将在我们进入信息量爆棚、生活节奏迅速的社会后,发挥巨大的作用。“大学不只是学知识,如果只要知识,那报个班不就行了,又何必读大学呢?”

另外,有了这样一段经历,学生们对团队协作也会有更多体会。数学建模竞赛每支队伍由三个人组成,有限的比赛时间需要他们合作融洽,分工明确,才能保证比赛的顺利完成。

数学建模比赛不仅对参赛同学们影响颇深,对刘淑环自己而言,同样也是难忘的经历,指导数学建模比赛的这些年来,最令她感怀的是参赛学生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合作精神、不服输的坚韧毅力,以及那份在密切相处中建立起来的师生情谊。在指导比赛之前,师生更多是在课堂上的接触,相互间谈论的主要是书本知识,而数学建模比赛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去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前所未有地拉近了她与学生间的距离,她得以更真切地体会到学生们的好学、聪明与能干,“我的孩子跟学生们为同龄人,跟学生们相处,我也真觉得他们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她眼睛里闪烁着慈爱的光芒,“在参加建模比赛的过程中,我们相互陪伴,共同成长。”所以就算赛前培训、竞赛指导过程辛苦,她也从不抱怨,觉得一切都值得。

“数学建模能在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数学的魅力与学生的兴趣间搭起一座桥梁”

从数学教学角度看来,数学建模比赛只是一个载体,比起获得良好比赛成绩,刘淑环有着更远的思量,她希望今后能逐渐扩大数学建模在法大的影响力,能有更多学生消除对数学的刻板印象,体会数学的魅力,“以前仅仅通过课堂与学生交流,的确也产生过学生们是否一届不如一届勤奋了的疑虑,但后来通过数学建模比赛,我才感受到,学生们其实仍然很好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多年的应试教育已经让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很深的误解,没有领会到数学的魅力,仅仅教授理论知识的课堂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数学建模相当于在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它不再是空洞的数学解析,它是有血有肉的尝试,而这才应该是数学本来应有的面目,为了证明这一点,她例举了好几年建模比赛的题目,诸如2008年国内赛B题“高等教育收费的标准”,2014年美赛A题“车辆右行的问题”。

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不高,这是大家司空见惯了的,似乎数学对于文科学习而言没什么用处,刘淑环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学数学,不仅在于数学的广泛应用,还在于它的无用之用。”数学的用处并不会像一些技能培训一样迅速体现在可视化成绩上,它雕刻着研习者严谨、踏实的态度,它对于理性思维的培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力。而修读文科同样应当具备理性思维,尤其是像法学这类需要严密逻辑的,与民生国计休戚相关,肯定需要量化的学问。

但她也对一些学生们对学习数学的消极态度表示理解,“大学时代,本专业的课程就已经让学生们应接不暇了,况且学生当下所面对的事物的广度与研究的深度还不足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而往往是造诣越高的学者,会越懂得理性思维的弥足珍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学校与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去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维,想必这也是当初学校决定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的动因之一,也是文科高等数学成为我校13门通识主干课之一,而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更多选修课相继展开的原因。

“作为法大的公共课老师,我无力作标杆愿为铺路石”

“一次参赛,终身收益”这是数学建模竞赛的宣传语。“建模的魅力在于能挑起学生的求知欲,我希望咱们的学生在他们的专业学习与研究中,能通过数学的学习和数学建模活动的参与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我愿意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铺路石,把自己将近30年对数学的研究与感悟与学生们分享。”刘淑环说。

她对于自己在法大的角色有很清晰的定位。在她心目中,教师分两类,一类是标杆型的学术大师,一类是为学生成才铺路的基石,而自己属于后一类。“作为我们学校的一名公共课老师,其实很难在学术上对数学理论有突出贡献,难以成为学生们学术上的标杆,对我而言,有意义的科研是对教学的促进,如何通过公共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更好地在本专业学习铺路,这是我更感兴趣也愿意全力去做的事情”,刘淑环也希望学校将来也能将教学研究成果作为对公共课老师的一种科研评价标准。

如今,铺路石这一角色已经融入了刘淑环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的工作是教学,她的业余生活则是准备教学,当谈到这个话题时,她不好意思地说:“我女儿就评价我没有生活乐趣,我的业余时间大多是用在准备教学或者与数学建模有关的素材上。”另外,她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数学建模常用的软件语言MATLAB、SPSS与LINGO。而成思危菁英班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需要按数学专业课程的要求准备,作为授课老师,她更要全身心的投入。“这些工作在外人看来可能会觉得枯燥,但我也不觉得无聊啊!”

别看现在的刘老师已经紧密地与自己的岗位拥抱在一起,当初初出校园时的她却并不太喜欢做老师,也对自己的教师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但由于干一行爱一行的传统教育,和全身心的教学投入,她逐渐喜欢上教师这一职业,并且,随着生活的起起伏伏,年轮流转,她越发感到,自己真的是适合教师这一职业的,特别是当自己教授的知识能被学生们理解与应用,满足感打心底里溢出之时,她尤其这么觉得……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