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黄东:立德树人 铸魂育人 积极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创新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9-05-05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在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他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文献,与最近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讲话精神一脉相承。核心主旨就是“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工作精神是三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学校落实重要讲话精神的方案为工作遵循,以目标责任制为推动凭借,始终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做文章,既要更好更切实地弘扬思想政治教育,又要立足学校特色,在德法结合上下功夫。尤其是工作面向上,以三个结合为工作轴心,一方面要做好本位工作,尤其是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的思想问题的解决,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工作,也是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责任所在。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在党建、宣传、学生活动等等方面起到积极性的辅助作用,体现结合性。这是两年来,我们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工作的立足点。

具体而言,两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理顺教学机制,强调管理创新。

学校对于思政课有一个具备代表性的“五位一体”的工作运行机制,这其中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主导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说承接和落地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机制有效运转,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考虑的事情。

一方面,我们依据教育部关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文件,对应设置了4+1+1的教学组织,实现了教学组织的规范化和教学资源的梳理整合。尤其是对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加以建设和落实。同时,依据实际教学的需要,以课程创新为目标,设置核心课程组或工作坊。构建起纵横交错、统分结合的教学组织体系。

另一方面,针对教学方法创新,成立“德法”教学工作坊,这是教学改革、教学经验推广的孵化器和推进器。以工作坊为抓手,集中解决教学上的痛点,目前看,效果明显。

第二,构建活动体系,强调格局创新。

学院构建起三维的活动体系,名师讲坛(思政大讲堂)→思政一席谈→爱学习读书小组。名师讲坛(思政大讲堂)就是聚焦思政热点,请名师来进行讲座,交流思政经验和教学心得。思政一席谈是侧重思政工作联动中问题的探讨,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也有具体成功工作经验的交流。爱学习读书小组,是学生自发的读书小组,常态化的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三层次的活动体系,三个活动互为补充,形成传导。工作体系化,这就是格,影响辐射化,这就是局。

第三,打造品牌课程,强调教法创新。

课程方面,在教务处的领导下,我们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这一课程聚集了全校有影响力的各学科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也有校外的名师参与。影响力在逐渐扩大,中国教育部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思政课充满新时代气息,为主题,头版进行报道。现在已经在超星尔雅上线,即将开发布会,进行推广宣传。同时,跟研究生院协同创新,研究生院主持课程建设,我们参与策划与教学辅助,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研究生公共学位课,该课程纳入北京市市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已经内网慕课化,之前在京高校研究生开放选修,尤其是对应首都体育学院的学生进行选修,是我们跟首体合作在课程上的具体体现之一。另外,我们思政本科专业,凸显德法兼修,在党建党规课程上形成突破,我们的五育人体系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法方面,我们探索运用“微课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这是教育部优秀教学方法推广项目,同时也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我们聚焦新时代思修课程资源库建设,我们强调德法兼修的项目,获得教育部重大项目支持。我们进行微电影的探索,相关作品获得教育部比赛的三等奖,我们也即将筹划发起微电影教学法联盟的工作。

两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些甚至是历史性的突破,我们做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工作,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党委的领导,离不开教务处等主管部门的指导,离不开研究室院、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以及其他兄弟学院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院参与其中的广大教师的倾情投入。

毋庸置疑,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中国政法大学的思政课建设从以往的经验看,必须围绕“德法兼修”展开,有了德法兼修,我们就有了全国特色,就有了相关建设的引领底气。未来,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东  编辑/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