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我和我的祖国 > 正文

绿色的变迁——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9-10-08

编者按:“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祖国,多么温暖的字眼。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新的历史坐标中,每一个个体都与时代紧紧相连,每一个微小的故事都是宏大历史的注脚。今日起,法大“我和我的祖国”专栏正式开栏,我们将选发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的文学作品,以“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为视角,看法大人在祖国怀抱里,畅谈时代变迁,诉说发展变化,描绘祖国新生活、新风貌、新景象。

让我们和这些从心田汩汩流淌而出的文字一起,看岁月沧桑,忆神州巨变,祝福祖国母亲更加美丽,更加富强!

绿色的变迁——一座城市发展的缩影

袁林

20多年前,来京求学。学校地处昌平,从北京西站坐公交过去大约有50公里。那时四环路还没有全线通车,京藏高速虽已建成但还未投入使用。公交车沿着京藏高速的辅路一路向北。高楼越来越少,农田越来越多。透过车窗,远远望着或绿或黄的田野,也分不清是小麦还是水稻,玉米还是高粱。直到公交车进了昌平县城,楼房才渐渐多起来。但县城里的绿色还是不少的,路旁的树都有些年头了,可以为行人遮阴挡雨;学校门外不到100米,就是菜地,绿油油的大白菜很是可人。那时,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度正在拉开,但边界似乎还是模糊的。所以人们才能在这边面对高楼大厦,一转身就又望见菜地了。

那时人们对于城市的概念与现在的绿色生态、宜居宜人等理念相去甚远。城市规划的理念,以及对城市功能的认知都还缺乏科学性、前瞻性、长期性。先建设后治理、重建设轻治理的现象,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也体现在城市发展上。这既是囿于理论落后,又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在本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城市建设也进入了一个“野蛮生长期”。学校旁边的菜地,变成了小商品批发市场、经济适用房小区、商品房小区。昌平城区里的居民,很多通过拆迁,从平房搬入了楼房。但很多小区在设计中缺少绿地,光秃秃的地面在夏季尤其让人心烦气躁。好在,昌平城区里有个昌平公园,虽然不大,但绿树成荫,还有人工湖,算是为昌平添了一些绿色。然而,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张,农田、荒地变成了居民区、商业区、科技园区,绿色离我们越来越远。小小的昌平公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健身休闲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国家、社会、公众对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政府、公众的共识,而在前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问题与教训、积累的经验与财政收益,也为开展生态修复与涵养提供了现实可能。“绿色奥运”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落实到了一个个具体工作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等等。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逐渐被摒弃。北京关闭矿山工作持续了20年,同时还启动了废弃矿山修复工作,让山区恢复绿色。在平原地区开展植树造林,使中心城区、新城区之间有了更多的绿色隔离空间。城市规划中的“绿色”理念也逐步凸显,最直观地体现在城市公园、街区景观的建设中。就像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建成使用,不只是“绿色奥运”留下的遗产,更是宣告着“绿色”城市建设理念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作为北京市奥运主题公园系列之一的永安公园,昌平区投资1个多亿于2006年开工建设。建成后永安公园成为从京藏高速进入昌平城区的第一抹绿色。而新增的人行道旁的花圃,街角树荫下的健身器材、休闲座椅,小区里的凉亭、绿地,都在展示着这个城区的绿色宜居理念。同时,城区周边的荒地、滩涂也被充分利用起来。昌平滨河森林公园的原址是一处采沙场。上大学时曾去过,那时是一个巨大的沙坑,积水形成了面积大小不等的水域,水面上还有采沙船。后来,采沙场关闭,那片地就荒了,杂草丛生、死水一潭。此后,经过多年的整治,这里已变成了绿树掩映、繁花点缀、碧水荡漾、白桥卧波的好去处。虽然这些只是一个城区的微小变化,但都在昭示着整个城市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正在发生着质的转变。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城市与乡村的边界会渐渐模糊,但这种“边界模糊”与20多年前的“边界模糊”已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是因为规划不科学,“城中村”与“村中城”交织造成的;后者则是在坚持 “绿色”等五大发展理念中,把城市与乡村变得更加宜居宜人。如今,城市中心区正在拆违建绿、留白增绿,身处城市中的人们,出门不远就能见到小微绿地、胡同花园、袖珍公园、城市森林;郊区正在形成生态涵养区,宜林荒山会逐步披绿,北京将成为绿景满城、青山为屏的美丽之地。

20多年,我们对绿色发展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亲身经历了绿色的变迁,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变化。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共同建设山青水绿、天蓝云白的美丽中国。

编辑/陈睿 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