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三周年

民商经济法学院焦裕禄精神学习室组织师生赴博山、兰考实践学习

来源:民商经济法学院 发布时间:2019-12-12

2019年11月25日到11月27日,民商经济法学院焦裕禄精神学习室组织师生前往淄博博山、开封兰考,实地到焦裕禄书记成长、工作过的地方,以更生动也更深入的方式学习焦裕禄精神。经过此番学习,师生们收获颇丰。

第一站,师生们来到了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源泉镇北崮山村,这里是焦裕禄书记的故乡。走进纪念馆,纪念馆内的展览形式丰富,以文字、照片、雕像、绘画以及场景模拟等等来向我们介绍焦裕禄书记的事迹。

在博山,焦裕禄在泥土地上成长,他经历底层农民挣扎求生的艰难,体会民族危亡百姓流离失所的苦痛,走出北崮山村,他对这些从不曾忘记。抗洪中受伤,工友劝他休息时,他说:“我是来革命的,不是来做客的”;对于党和人民交付的工作,他总结了“十条工作经验”,直至今日仍然具有深远意义。焦裕禄是县委书记、党员干部的楷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参观完焦裕禄纪念馆,同学们发出感想:“在这里,我们看到焦裕禄的儿时,父亲自杀、饥荒、战乱,他曾被日寇抓捕和折磨,他从贫苦、战火中坚毅地走来;在这里,我们看到焦裕禄在共产主义的照耀下成长,他参军、追寻中国共产党的足迹,向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阔步走去。在焦裕禄故居,我们在他曾居住的屋子里看到他吹奏乐器、使用过的物品,一位伟大的人物也曾经历平凡的成长;我们在巨幅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河南省团校毕业照前驻足,从众多面孔中努力寻找焦裕禄的身影。我们怀念焦裕禄,因为“焦裕禄”这面旗帜上永远镌刻着“人民”二字。而在焦裕禄书记出生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他如何在“人民”之中成长,如何理解人民与人民的生活。”

学习的第二站来到兰考。焦裕禄的影视资料中的兰考遍地黄沙,土屋低矮,庄稼萎靡,在来到这里之前,虽然同学们也依据着常理推断,许多年过去,兰考一定今非昔比。但当真的踏上这片土地,眼前的景象还是令他们感到惊讶乃至是震撼。今日的兰考,道路整洁、绿意盎然、基础设施健全、虽没有大城市里林立的高楼,但幸福与安稳在间间小楼中潺潺流淌。如果说,还有什么仍然熟悉,那就是兰考可能永远不会改变的淳朴、踏实与生生不息,而这正是焦裕禄精神源远流长的传承。

瞻仰焦桐、凝望习桐,最后来到位于兰考县裕禄大道88号的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同学们追随焦裕禄的脚步回顾他在兰考大地上挥洒生命的艰辛历程。墙壁上题着醒目的大字“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活着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这是焦裕禄为解决群众们的衣食温饱,尽快改变兰考的贫困面貌,所怀的一份为民造福的赤诚之心,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硬骨头精神。在这里,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同内涝、风沙、盐碱顽强斗争。他深入百姓家,喝咸水,查冷暖,问良策。他瘦削的肩上沉甸甸地担着36万兰考人民的疾苦,却每一步都走得坚定不移。一棵棵泡桐栽下,一次次翻淤压碱,不知兰考的风声是否减小,但兰考人民的因苦难而皱缩的脸终于得以舒展。同学们在一张张照片上看到百姓手捧花生和饱满的谷穗,他们的笑容穿透黑白照片穿越时空来到耳边,他们仿佛正在旷野上欢笑着流泪,大声呼喊着:“感谢焦裕禄书记!”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百姓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同大自然抗争,直到时间认输,直到后人永远为之折服与震撼。同学们被这种幸福所感染,直到看到“被洞穿的藤椅”,看到病床上固执的守望,罹患肝癌的焦裕禄书记,拒绝医院为自己提供昂贵的药物,不让儿女为自己操办丧事,死后就葬在兰考的沙丘。焦裕禄正是这样的人,他用一生重重地写下“人民公仆”四个大字,写进自己的每滴血液、一言一行,也写进了每一名华夏儿女的心中。

回校后,同学们在党支部大会上分享了他们的点滴心得和感悟,把一路看过的、想过的,每一个动人场景、每一感人细节展现转播给更多的人,正如一位同学在焦裕禄精神学习室写下的:“走过博山,走过兰考,我们追寻着焦裕禄书记的足迹。三天时间,我们浏览了焦书记人生的四十二年。焦桐有情追思泪,兰考精神永传承,焦裕禄精神,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品味,更需要我们一生践行,从博山、兰考归来,我们要用我们的行动,载着焦裕禄书记的叮咛与国家的殷殷重托,走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从此,焦裕禄永远活着。”

编辑/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