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

【中国网】中国政法大学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四跨培养”新模式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5-03-17

3月15日上午,由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司法局和北京市朝阳区联合主办的涉外法治基地建设推进大会在朝阳正大中心隆重举行。大会正式启动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基地(北京朝阳)并签署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合作协议。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基地(北京朝阳)作为法大“一中心多基地”布局的开篇之作,具有鲜明的法大模式,是法大在涉外法治领域深度布局的重要构成。一直以来,中国政法大学(以下简称“法大”)聚焦涉外法治领域,不断并逐步形成跨学科专业、跨学校、跨国别、跨理论和实务培养的涉外法治人才“四跨培养”新模式,交上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法大答卷”。

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法律+”复合型知识体系。在法大,多个涉外实验班为学生提供了突破专业限制,跨专业修读课程的可能性。成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实验班”“北京外国语大学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和“西班牙语特色人才培养实验班”,以“外语+法律”为突破口,推动多领域深度融合。另开设德、日、俄语等5种外语通识必修课,在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为国别法奠定了坚实研究基础。在比较法学研究院,法大自2021年起招收“国际化法治人才实验班”,充分发挥国别区域研究师资优势和比较法学学科特长,培养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随着法大与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法大开展了对“法工融合”人才培养的前瞻布局,为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提供了新机遇,培养的具有社会跨境数据治理、国际网络空间安全、AI全球治理等“国际+法工融合”的人才,将应国之所需。

打破院校壁垒,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法大突破院校壁垒,搭建跨校协同育人网络,实现资源互补与优势叠加。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开设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班,在学制上打通本硕,学生可以突破专业限制,跨专业修读课程,实现“外语+法律”双强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法大与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北理工大学旨在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探索“法工融合”新范式。与北京邮电大学联合培养法学+人工智能实验班。“法工融合”掌握法律与科技协同创新能力,为未来智慧法学的全球治理储备战略型人才。

拓展全球平台,淬炼国际行走能力。为应对涉外法治人才须具备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法大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开展了双硕士学位项目,与多所德国顶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法学硕士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等世界知名高校开展交换生合作项目。2008年成立的中国政府与欧盟之间的重要教育合作项目——中欧法学院,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规模化培养中欧法学双硕士,最大限度地整合中欧16所合伙院校的优质学科、师资与学术资源,重点培养国际组织后备法律人才。每年的国际小学期,法大都会邀请百余名外国专家来校授课,让学生“足不出户”行走世界。

贯通理论与实战,锻造涉外实务高手。法大积极拓展学生实习实训渠道,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国巡研所、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亚非法律协商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派遣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实习期间,中英文法律文件互译、境外法律信息查明等任务,切实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战能力。同时,模拟法庭竞赛这一司法全流程仿真平台,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国际仲裁庭审,高效锻炼了用英文进行法庭辩论的实战能力并取得骄人成果。2023年,学校代表队荣获第32届“拉赫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世界冠军和最佳书状奖,荣获第64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世界季军,刷新相关赛事开设以来中国赛队的最好成绩。

法大将全球化竞争最前沿的实战场景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课堂”,致力于培养出一批“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提供全面的涉外法治智力支持和有力保障。面对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法大以“四跨培养”模式回应“教育强国 法大何为”的时代课题,将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

来源:【中国网】中国政法大学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四跨培养”新模式

编辑 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