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学校将在《求职经验谈》、《创业先锋》系列报道基础上推出《职场法大人》系列报道,旨在通过访谈毕业五到十年的法大毕业生,让在校生从他们身上发现职场人的能力素质要求,也帮助在校生探索未来的职场生态,从而为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基础。
【本期人物简介】张新,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11届毕业生,长期从事企业培训管理工作。2011年-2014年于某市场营销方案公司任人力资源部经理一职;2015年-2016年于某机械制造公司任培训主管;2016年-2017年在某金融集团公司任培训主管;2017年至今于某金融IT公司任培训主管,具有丰富的企业培训管理经验。
缘聚缘散
张新于2011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像法大的每位学子一样,大学期间的张新心中怀揣着崇高的法学理想,努力学习,希望为我国的法治建设做出一番贡献。然而让旁人感到惊讶的是,这样一个法学毕业生,却从事了与法律专业毫不相干的职业——企业培训管理工作。“我可能代表着法大的一小部分人,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在法大学习的越深入,越发现中国当下的法治环境并不是那么完美,仅从微观层面来看,法律和法律的方式往往解决不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中小型公司,法律几至毫无用武之地,更何况以理论基础为主的法学知识了。所以,当我即将步入社会,面临职业选择时,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最后,决定先进入职场,靠自己的所知所能更加实际地去解决现实问题。”张新如是说。
进入企业后,如何贡献自己的能量,证明自己的价值,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企业问题,那时的张新也曾陷入迷茫。如果说脱离法律行业是一种必然,那么进入培训行业可以说更是一种偶然。
七年培训路
在法大毕业后,张新最初进入了一家创业公司做市场推广工作。这是一家小公司,起步比较慢,当时全公司也只有十来个人,而在随后几年里迅速地发展起来,业务快速扩张,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才能满足公司的需求。于是公司开始大力招聘,张新离开公司时,已经达到一百多人的规模。新人大量进入公司,就会出问题,很多“小白”和“菜鸟”刚来公司,对业务常识、公司情况和岗位流程与技能一窍不通,进入岗位后,经常会有失误,会出问题,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不少经济损失。
老板和管理层慢慢意识到,需要有人专门负责员工招聘、培训和绩效管理等工作,开会时老板抛出一个话题:谁来负责这方面的事情?
此前,张新只是一个兢兢业业的,默默做好自己工作的普通员工。这一刻,他觉得这或许是一个机会,当然也会是一个挑战。所以,他自告奋勇,进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路上,慢慢地成为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
事后回忆起来,张新仍然觉得当时做了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对于很多人来说,进入职场的第三个年头会是一个瓶颈期,触摸到第一个天花板。在此之前,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手上的事情,领导安排你什么任务,你做好就OK了。当到了第三个年头,你一般都可以非常熟练地处理岗位工作,基本没有什么挑战性,会处于一个舒适区。舒服的背面,其实是一个危机,你要主动去争取更高阶的岗位,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要从被安排工作转变到给自己安排工作,甚至给别人安排工作,辅导别人去工作。如果这个时候你没有意识到瓶颈并勇敢地跳出来,你可能就永远待在最基础的职位上。后果呢?当老板意识到雇佣你和雇佣新人没什么区别,但是需要付更多的薪水时,你可能就会被企业淘汰,甚至被市场淘汰了,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你一直拿新人的薪水工作下去。”
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时代正在惩罚不想学习不会学习的人,也逼着你不断从舒适圈里出来,张新补充说到。
在创业公司做人力资源管理,日常的任务就是邀约应聘者,面试应聘者,安排入职,安排培训,做员工绩效辅导和情绪疏导等工作。张新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两年,职至人力资源部副经理,在此期间,考取了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此时的他算是步入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大门。但是,渐渐地,他发现在这之中除了工作与实践外,还有很多要去学习、要去研究的东西。张新甚至在某一个瞬间,猛然意识到,如果仅仅局限在创业公司,在小公司,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更大的舞台和战场。
从2014年底到2017年初,先后在一家机械制造企业和一家金融集团公司担任培训主管。正式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选择了自己更细致更深入的方向,有着之前做入职培训和业务培训的底子,在新的岗位上,培训模块越来越专业,内容也越来越深入,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在金融集团担任财务干部这一关键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他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做越深,经过几年的历练,最终来到了现在的这家公司,一家拥有6000多人的集团公司,一家从美国退市正在国内上市的大公司,在金融IT行业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公司,担任高级人力资源主管。
工作的日常
张新现在在酒仙桥电子科技城工作,公司是一家为银行等金融公司做IT系统的科技型公司,早上9点30上班,住在昌平区的张新6点30就要起床,简单洗漱后,7点钟坐地铁到望京西站,再乘班车到公司,单程通勤时间几乎要两个半小时,仅就路程而言可以说非常辛苦,而他日常的工作也绝非轻松。
相比于很多讲师和培训师,张新所要亲自讲授的课程很少,他大部分时间负责的是公司培训的体系架构、需求调研、组织实施等背后工作。
张新讲解了自己的工作流程:在培训开始前,他需要和业务部门多次沟通,了解业务问题,分析培训需求。所谓的培训需求举例来说,如果某个业务模块近期增长较快,有些新岗位需要人手,一般会先从招聘方面解决,如果短时间内招聘不到人,只能从公司现有的员工中选出一些人,通过培训,让他们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满足新的岗位,在这个过程中,能通过培训解决的问题就是培训需求。而公司在短时间内无法招聘到所需要的人时,便产生了培训需求。
张新说做培训管理最重要的就是会聊天,他经常和做业务的还有做技术的人聊天,在聊天过程中了解业务流程、业务进展和业务问题,当发现某个部门在哪方面的不足时,一般就会分析培训需要了。此时张新作为培训主管,便开始忙碌起来。
接下来,张新会对需要培训的人员进行前期调研,看看是否可以通过培训的方式解决,如果确定,那就分析培训对象具体需要培训什么内容,通过什么培训方式达成。比如需要面授培训某项产品知识,张新后面就需要请到该产品的专家或讲师,安排培训场地,协调培训资源,组织一场培训活动。而有时会受到条件限制,“面授”的形式较为困难,张新就会请老师把所要教授的课程录成视频或者音频供大家学习。有时候,培训对象需要的知识暂时找不到培训老师时,张新会亲自找一些老司机交流,然后翻阅一些相关书籍,再去网上搜集些材料,整理成一些学习资料,发给学员,让大家自行学习。
一般培训活动结束后,除了安排学员作业、调查培训的满意度之外,张新还要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即了解这次的培训的效果怎么样。培训评估一般采取考试和答辩的方式评估学员学习效果,此外,还通过核实培训对象的绩效表现来分析培训的有效性。简单来说,如果培训前有一项工作完不成,培训后可以完成了,或者一个项目之前需要十天完成,现在仅需要八天时间,那么就说明培训比较有效。反之,则表明这次培训效果是需要质疑的,他就需要对培训方案进行改进优化。
而相比培训前后期工作而言,培训活动本身就显得轻松很多,培训中张新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安排学员课堂学习,安排讲师讲课,服务好学员的上下课、吃饭、住宿等事宜。在讲解自己工作的时候,张新生动形象地把自己的工作比作学校的教务处,自己作为教务处里的老师,对于专业领域的内容可能并不了解,但是作为培训技术专家,会组织内容专家一起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作为培训管理者,会协调和争取培养学生所需要的各种教学资源。
工作中的自我要求
“对于培训工作的看法,我觉得是企业和个人终身学习的一个过程,非常重要。而且作为培训管理者,自身的学习速度一定要大于公司的发展速度。”张新这样说到。
对于公司而言,培训就是整个组织学习的过程。在前些年,培训会作为一种福利发给员工,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如果不培训,不学习,真的会死,而且死的莫名其妙,死的无比凄惨。因为当今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社会变革,一旦停止学习,就会被对手远远地甩开,被跨界者打劫,然后望尘莫及。这样一个严峻的内外部环境,赋予了企业培训工作者更加重大的责任,自我学习的速度和能力,就变得更加重要。
张新将自我学习的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种:
第一,通过主题阅读来学习新领域知识。他几次强调,大家刚进入职场,进入新的领域,至少要阅读和学习该领域的十本书,这些书可以帮助自身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帮助自己打开思维的高度和广度,而不是单纯的在工作中遇到一个事情,解决一个事情。
第二,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比如阅读与当前领域有关的排名前几位的公众号,这些信息都是最前沿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极佳的参考资料,可以帮助自己获取最新的该领域的资讯、活动信息等等,有时候还可以和作者在留言区交流,或者加好友联系一下,因此张新建议大家多关注一些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相关的公众号,利用上下班时间,利用休闲时间保持专业知识的活跃度,在达到一定积累之后,甚至可以向公众号投稿,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要有意识的进行自我投资。张新觉得对自己的投资,是收益最高的投资。比如花费一些大钱去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或者课程,除了经济上的投入,当然还有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张新谈到自己公司在东北校招时的见闻,他们发现那里的应届毕业生多数会提前参加培训班,高的达到两万多元。原因是东北的重工业衰退,就业形势严峻,为了增强自己的适岗能力、就业竞争力,他们在毕业前就会对自己进行投资。
而就张新的培训工作而言,很多新概念、新知识需要他去学习,比如行动学习、教练技术、微课、体验式学习等等,而且他还需要了解更多的成人学习理论,比如教育心理学、脑科学和创新培训技术等等。如果仅从书上去学习,一来很慢,二来离实践太远,三来容易进入很多误区,所以只能去参加专业机构的培训,更加系统的学习专业的东西。当然,参加机构培训所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遇到更多优秀的、爱学习有上进心的同行,交往一番,这些人很可能会成为将来的人脉和助力。
第四,积极地和别人交流。这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方法,但却是非常必要的。在职场上,对于新人而言,职业习惯、岗位技能和工作技巧等大多都是从前辈身上学来的,聊天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和客户聊天、和同行聊天、和师傅聊天、和领导聊天,三人行必有我师。尤其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学会与他人聊天和打交道更应该成为一种工作习惯。
“对于很多从事企业培训管理的人来说,最远大的目标应该是当上企业大学的校长吧!”张新谈到自己的职业目标时说到。
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阶段后,学习型组织成为必然之势,而在人力资源部下面管理培训的模式,就会限制培训和学习功能与文化的发挥。这时候公司需要一个更专业和独立的组织来系统化、品牌化地进行培训规划,企业大学应运而生。而这个企业大学与我们现在的普通大学并不相同。主要区别点在于普通大学更注重的是学科素养的培养,而应用是短板;企业大学则相反。“企业大学更多的是战略导向、文化导向和业绩导向,一个企业强调什么就会学什么,缺少什么他就会去补什么。”张新解释道,“就像是一个人不会穿衣服,企业就会培训他如何穿衣服,而不会去培训人类服饰的发展史,也不会培训世界各国的穿衣风格与风俗。”
而想要实现企业大学校长的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这首先要求一个人拥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比如培训技术、学习理论等;有对当下企业的熟识和了解,比如行业趋势、商业模式、组织架构、工作流程、绩效情况等;最重要的还要有软技能的要求,比如人脉和资源、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洞察力等等。
给大学生的建议
在采访中,张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作为大学生在未来求职道路上的指引和参考。如果大学生想参加类似的人力资源管理类岗位,大学时期的社团和实践经历会是企业比较看重的方面。同样去参加社团,你在社团中是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社员,还是一个组织带领别人工作的主席,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其次,管理类的岗位比较看重一个人的沟通能力。你要主动和别人沟通,善于挖掘别人的需求,在沟通的过程中知道别人想要什么,进而提供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
最后,管理类的岗位会考察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个人要管理好一群人,其做事的逻辑性很重要,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自我锻炼才可提升。
除这些外,张新给出的经验建议同样适用于所有行业。
首先,从事任何行业都要求一个人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如果一个应届毕业生在职场中仅靠着大学时候积攒的“老本”而懒于学习新知,那他在试用期就有可能被企业淘汰,因此对于一个成长型的企业来说,较之一个“吃老本”的名牌高校毕业生,他们更愿意聘用一个善于学习的普通大学的毕业生。原因很简单,这种学习型人才拥有更大的培养价值,并且会很快的成长起来。
其次,张新建议大学生毕业后先去一个优秀的大平台工作,在那里将得到巨大的无形财富,并使你终生受用:不论你将来换到了什么岗位、什么职业,最初进入职场中所形成的优秀价值观和工作习惯会一直影响着你的工作方式。张新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假如团队里的公共区域有个东西脏了,没人要求你去清洗。在优秀的企业里,文化价值观会给你一个正能量的影响:我要去做这件事,因为这个时候,我代表的是自己的形象,代表的是团队的利益,培养的是我积极主动对事负责的思维方式,虽然不做不会对我有影响,但是我做了会对我有更多无形的好处;但一般的小公司是缺少这种文化价值观上的熏陶和培养的,因为在这样的事情中,惯性和环境会影响你的想法:凭什么这件事是我去做而不是别人去做呢?做这种事情费力不讨好,一没领导看到,二没实惠和利益,还不如休息会呢!……这种种微小的念头,将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采访手记
张新由一个法学生转变成一个培训人,看似一切都很轻松自然,然而这却是他几年努力奋斗和勤学钻研得来的结果。在问及工作期间所获得的荣誉时,张新笑了笑:“工作以后就没什么荣誉了,没人会给奖学金,也没人会给优秀干部,你的用心只有时间会看到。”而几年来他由一个不足百人的创业公司的经理发展到六千多人的上市公司的高级主管,这个过程就是对他所获成就的最好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