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魏泽筠)9月4日上午,《利济生民—水利碑刻拓片展》在北京永定河文化博物馆举办开展仪式。本次展览由永定河文化博物馆与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联合主办,法律出版社、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协办。参加开展式的嘉宾有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李雪梅、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何苗,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豹、法律出版社社长助理张宇东,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青华伟、副局长刘德才,永定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广林、北京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高博达等,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律史学研究院的部分师生也一同参加。开展式由永定河文化博物馆馆长谭勇主持。

(《利济生民—水利碑刻拓片展》在京开展 摄影/卢云开)
本次展览分为润土泽民、治河永定、德感山川、有章可循、解纷确权五个版块,共展出自唐代以来涉及黄河、长江、大运河及永定河流域的水利碑刻拓片92件,其中唐宋金元水利碑拓10件,明代16件,清代58件,民国8件。另有江河流域地图长卷6件,水利文献6组,总计展品104件(组)。展品中涉及永定河流域的碑刻约占三分之一,不少展品系首次公开亮相,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探究中国古代水利和法制互动的平台。

(《利济生民—水利碑刻拓片展》 摄影/卢云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传统农业社会从根本而言就是水利社会。利济生民,历来是有作为的政府及官员的责任和担当。古代刻载有明确年代与权利义务关系的水案碑、渠规碑、示禁碑等,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水利制度的见证。将这些坐标点串联起来,可以展现人与自然、官与民的依存互动。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治河永定、大川安澜一直是农业社会的理想,也是艰难的挑战。永定河流域保存有大量的水利碑石,他们既是水利文献的载体,其本身也是重要的水利文物,是流域文化的宝贵财富。
水利碑刻是研究流域文化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次展览意在通过专业的解读,将长期被人忽视的水利碑刻赋与生机,也期待通过展览,唤醒沉睡的水利文物、法制文物,唤醒人们对永定河流域文化和民生的关注。

(现场传拓体验 摄影/卢云开)
本次开幕式还设有传拓体验环节,现场观众踊跃参与,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及互动性,达到了以展览普及知识,提升兴趣的目的。
据悉,本次展览将一直延续到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