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沉默中等待突围,为学、为师、为人;他深知实现正义需要恒久的耐忍、坚定的信心,平静和蔼;他是数次入选“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的人气“刑法学小王子”。他是罗翔,罗翔是他。
我与学生,我与刑法
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上课前一边喝水一边观察教室内的同学,安静地等待铃声响起,这是上过罗翔的课的一位学生对他的印象。“斯斯文文”、“玉树临风”等词也是学生们常用来形容他的词。温和真实的性情,再加上帅气斯文的外表,罗翔一直在学生中坐拥超高人气,并被封为“刑法小王子”。
罗翔已数次当选“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在法大可谓人气爆棚。对于同学们的支持和喜爱,罗翔用了“诚惶诚恐”四个字来形容。“和学生一般是通过电子邮件来交流,面对面交谈只能在课间或课后的一点时间,因为家不在昌平,平时和学生见面的机会比较少,感到非常遗憾。”
虽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但对罗翔来说,每次和学生的交心和接触都使他感动、愉快。2007年,罗翔作为带队老师带一批学生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交流,那次是他和法大的学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心里特别愉快”。罗翔笑着回忆道。那年的教师节,他收到了学生送来的一大束花,当时他刚来法大不久,这给了他很大的惊喜与感动。对于这样点滴的小事,罗翔都没有忘记。学生发给他的邮件,他都会认真阅读并回复。从这些邮件中,罗翔看到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困惑、也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命题,但是都离不开一个主题,那就是——如何坚持你的梦想,如何能在世事百态中保持自己的棱角,做一个有敬畏、有积淀的人。”罗翔说,他一直鼓励学生多看书,不要只是看法学方面的教科书,而要广泛的涉猎,只有博观约取,才能厚积薄发。几乎每次课后、每学年的寒暑假,他都会认真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学生中间传阅的“罗翔书单”足见其用心良苦。
让同学们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感知到法律的精神,明白法律不是一个曲高和寡的玄学,而是为了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出现的一些规则是罗翔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为此,他一直关注当下的热点案件。他希望学生能够明白法律要契合人的常识、常情、常理,知道法律离我们并不遥远,法律就在我们中间。
求知为学,沉默还是突围?
罗翔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充满书卷气的儒雅谦和。他说他的生活很平淡,早起看看书,睡觉前也看看书。他说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此般生活,平常人看来怕是略显孤独单调。
而作为学者,他走在一条更为孤独的路上。他的研究方向从对死刑学理化梳理到如今对辩护正当化事由的研究,无不直指中国法治重要而又不为人知的短板。
中国民间关于律师一直有一个质疑——律师怎么能为坏人辩护?依同样的逻辑,司法部门在进行刑事审判与处罚时,亦从民间朴素的正义观出发,将犯罪嫌疑人归类为“坏人”甚至“敌人”,置于国家公权力的对面,其正当权利往往得不到保障。对于这一点,罗翔不无忧虑地说:“中国历朝历代都把刑法当作刀把子,惩罚力度很重。这也使得我们在如何运用刑法打击犯罪这一方面研究的很多,但是对于如何弱化刑罚权,国内很少有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而英美等国关于辩护理由的研究是很完善的。”
上过罗翔课的学生评价他是一个有梦想、有爱心、没有被外界和社会所改变的,有棱有角的人。而他自己说,我们时刻都在被体制化,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谨小慎微,要求我们要克制,要节制,我们一直都生活在无形的牢笼之中。他也建议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理性、温和,不要激进。那么,对于公共领域,罗翔最终会突围还是沉默?书斋里的宁静书生,还是社会场里的公民斗士,哪个会是罗翔最终的选择?我们等待答案。
采访中,罗翔不时习惯性地凝视窗外,一束午后柔和的阳光透过逸夫楼的落地窗照进屋内。是的,他喜欢阳光,但也知道阴影在哪儿。
心怀希望,坚守自我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来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经典台词曾经感动和震撼了无数观众,男主人公安迪最后冲破高墙,重获自由的场面也成为人们心中不懈追求、摆脱枷锁的美好象征。这是罗翔最钟情的电影之一,也是他内心追求的写照。“每个人都有对自由的渴望。”罗翔说道,目光又一次转向窗外。
在生活中,我们总听到周围的人抱怨黑暗的社会现实,甚至有许多人因此选择了出国,而当我们问罗翔是否有出国的打算时,他却笑着反问:“为什么要出国?”在他的心中,这个社会无论是光明还是黑暗,我们每个人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和立足于其中的,而当个体发现所处的环境与其他环境有很大差异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努力把所处的环境变好,而不是因此绝望,选择逃避。
罗翔知道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早在他留学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西方先进法治理念的运作方式。那是他在美国旧金山留学的时候,当时旧金山的大桥只有少数需要交纳过桥费,而且在早高峰和晚高峰的时候,如果汽车载人超过3人即可免受过桥费,以此来提倡“拼车”,促进环保。有一次在开车过桥的时候看到最旁边的收费站车比较少,就把车开过去了,还纳闷收费站为何没有收费的人。不料几天后他就收到了罚单,原来那个车道是电子速通道,需要在车上装电子速通卡才能通过。在美国,罚款罚的很重,但是罚单上有这么一句话:如果不服罚款,可以在一个月内上诉。罗翔立刻发邮件给他们,说“I don’t know, so it’s unfair”。警察后来查了他的驾驶记录,发现他是外国人,且是首次违章,考虑到他可能不懂旧金山的规定,于是免除了他的罚款,只需补交过桥费。他说,“从那一次之后,我才看到了真正的法治社会是怎样的,那是充满人性的社会。”
长期接触死刑、刑讯逼供等法律的黑暗地带,并没有磨灭罗翔的梦想,也没有阻挡他追求光明的步伐。他说:“黑暗在每个时代都比比皆是,但光明从未被消磨。人确实可以猪狗不如,可以堕落,但人还有另一种属性——就是悔改。”
“黑暗只是一道阴影,太阳总会升起的,因此越是黑暗,越要坚定光明的信念。”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在罗翔身上,形成细碎斑驳,带来一片光明。
罗翔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有操守、有修养的人,一个平淡的人,在人前人后能够保持一致,无论在什么境遇都不丧失希望,在什么岗位上都不厌倦,永远为自己的信念打工。
正如罗翔所言,熟悉他的同事都以“随和”来形容他。张建荣老师回忆道,每次开会和做活动,罗翔都非常认真,干劲十足。在我校第四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他作为主讲老师,以精到又不失幽默的讲解荣获了比赛二等奖。而刘艳敏老师说起罗翔,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人好”:“他很有正义感,也热心帮助别人。”
这就是罗翔,行走在充满血腥与暴力的刑事司法研究中,却始终保有赤子初心、希望与盼望。他如苏东坡一般,有“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在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他是罗翔,罗翔是他。
(文/通讯员 罗雨荔 编辑/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