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法大  >  正文

第一届"人工智能与法律"学术研讨会举行

来源:法律硕士学院   12-1   阅读:
T AAA

11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15周年院庆系列活动“人工智能与法律”学术研讨会圆满举行。研讨会由中国政法大学智能法律与营商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共同举办。来自实务界和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40余人参加了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贺德银副主任,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物联网部/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李胜广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学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丁晓东副教授,百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丽君研究员,北京华宇元典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邹邵坤总经理,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冯群星研究员,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中国政法大学智能法律与营商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晓宇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研究院副院长王立梅教授,法律硕士学院院长许身健教授、党委书记韩文生教授、副院长刘智慧教授、副院长梁敏、经济法教研部副主任刘炫麟副教授、私法教研部副主任乌兰博士、李琳博士、黄健博士,以及李建红老师、苏宇老师、郎燕峰老师、吴荻老师、王帅老师等。研讨会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党委书记、智能法律与营商环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韩文生教授主持,院长许身健教授致欢迎辞。

会议伊始,韩文生对出席首届人工智能与法律研讨会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引出会议的主题“人工智能与法律”,并对来会嘉宾进行介绍。紧接着许身健院长致欢迎辞。许身健表示,“人工智能与法律”这一议题是社会热点话题,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人工智能领域是我国极具竞争优势的领域之一,人工智能和经济社会进行了深度融合,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在大大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冲击到现有的秩序。尤其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思考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的关系,思考人工智能与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许身健院长说,未来已来,希望法律人冷静思考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专业判断,推动人工智能的法治化和规范化。许身健院长预祝此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与法律主题,围绕“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人工智能与权益保护”两个单元进行了学术交流。

第一部分 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的研讨主题是“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院长许身健教授主持。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贺德银副主任、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物联网部/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李胜广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教授、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冯群星研究员先后做了主题报告,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私法教研部讲师李琳博士、北京华宇元典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邹邵坤总经理做了评议。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贺德银副主任以“人工智能与智慧检务”为题进行了报告。他首先对人工智能在检务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总体评价,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入应用检察司法办案之中,顶层设计在不断完善和优化,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探索的弱人工智能阶段,存在期望值过高、技术不够成熟、数据共享难三大问题。最后,他希望大家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的伦理和“数字鸿沟”问题,秉持科技向善的正确理念。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物联网部/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李胜广研究员以“人工智能与智慧公安”为题进行了报告,报告分为“公安物联网”、“公安大数据”、“人工智能”三大版块。在“公安物联网”板块中,李胜广研究员介绍,在地铁公交中公安部运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多维信息采集,采集效果准确,将民警从繁重的实务工作中解放出来。在“公安大数据”方面,李胜广研究员表示,公安部获取的数据量巨大,但在数据运用和数据安全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同时大数据的发展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之间的冲突如何合理解决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板块,他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公安部工作中的运用与未来发展前景。

随后,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保护”为题做了报告。薛军教授首先以人工智能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为例引出主题,表示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控制、限制人类的行为,可能会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社会人格,进行差别化保护,强调人是目的本身,应该让技术服务于人类本身。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性特点与人工智能的差异,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推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

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冯群星研究员以“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为主题进行报告。冯群星研究员表示,随着广大网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不断觉醒,单独靠新鲜感、便捷度,已不足以对用户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安全和隐私的保障成为人们决定是否尝试新技术新应用前所关心的重要方面。同样,作为人脸识别技术的提供方、运营方,除了不断强调新技术新应用的优势,将“迅速占领市场”的作为核心目标之外,更应该关心市场的反馈和用户的呼声。对于人脸识别技术,认识新问题、新挑战,建立科学的管控规则,扩大其优点,抑制其风险,是当务之急。

针对以上专家的精彩汇报,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李琳博士和北京华宇元典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邹邵坤总经理分别做了点评。李琳从民法学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感受,认为法律人工智能应该为人服务,同时提出了法律人工智能应该完善伦理价值判断的建议;邹邵坤就智慧检务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并与贺德银副主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第二部分 人工智能与权益保护

第二单元的研讨主题是“人工智能与权益保护”,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经济法教研部副主任刘炫麟副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研究院副院长王立梅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学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丁晓东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副院长刘智慧教授、百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丽君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智能法律与营商环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韩文生教授先后做了报告,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私法教研部副主任乌兰博士、经济法教研部副主任刘炫麟副教授做了评议。

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研究院副院长王立梅教授以“人工智能背景下个人信息匿名化问题”为题做了报告,她从互联网困境、技术与法律的紧张关系、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泛基准风险、法律语境下个人信息匿名化规则重塑等方面做了精彩分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学峰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商业应用背景下的侵权责任问题”进行阐述,报告分为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对侵权法的挑战以及侵权法应当如何回应三部分,其中在第三部分“侵权法应当如何回应”板块中,周学峰教授从“损害”、“因果关系”以及“规则原则”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丁晓东副教授以“人工智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挑战”为题做了精彩报告,丁晓东副教授以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为例展示了普遍存在的人工智能环境下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并提出完善个人信息处理的知情权和反对权以及坚持数据收集的最小化原则等建议。丁晓东副教授认为,怎样规范人工智能数据二次处理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副院长刘智慧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与人:后民法典时代的民事法律关系反思”的主题报告。她介绍了探讨人工智能领域在后民法典时代的民事法律关系问题的背景、民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针对应对措施,刘智慧教授提出了“完善既有制度的适用”、“提供制度供给”以及“形成调控制度体系”三项建议。

百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丽君研究员从“人工智能应用多场景下的权利与责任”的角度做了报告。她首先介绍了数据、算法与自动化决策的概念,提出数据经算法和算力加工后才产生价值的观点,同时表示数据应用仍存在一定的法律争议。她认为,“十四五”规划和新基建落地将推动产业互联网驶入发展快车道,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智能法律与营商环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韩文生教授以“人工智能与司法公正”议题为切入点进行汇报,围绕算法歧视、算法歧视成因、法律人工智能算法歧视以及未来的选择四部分进行论述。韩教授从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运行规则和数据采集入手分析算法歧视乃至法律人工智能算法歧视背后的成因并对今后避免算法歧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针对以上专家的精彩报告,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私法教研部副主任乌兰博士和经济法教研部副主任刘炫麟副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乌兰博士认为,第二单元主要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人工智能背景下民法规则使用及创新的挑战、人工智能发展的算法启示三大问题展开,她就这三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刘炫麟副教授针对嘉宾提到的“人工智能与医疗”这一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投入应用使得医疗过程更为高效便捷,但是仍存在信息泄露问题,因此分析“医疗”究竟是产品还是服务,在人工智能民事侵权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精彩的汇报与点评环节过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梁敏副院长致闭幕词。首先梁敏副院长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感谢,同时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梁敏副院长表示,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而言,人工智能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它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新的社会治理问题、法律问题以及伦理规范问题,因此“人工智能与法律”这一议题具有非常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次论坛既有理论层面的分析,更有实践层面的操作与思考,非常前沿,非常深入,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研讨活动。她希望各位嘉宾更多地支持法律硕士学院和智能法律与营商环境研究中心的工作,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本次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 胡阳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