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求是】石亚军: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的重要讲话

来源:《求是》   5-17   阅读:
T AA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主题鲜明、内涵丰富,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人才培养、青年成长成才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通篇贯穿“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闯难关”的魄力,是指导进一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文献,必将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充实深化、法学教育的改革创新、法治人才的成长成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全体师生倍感振奋,正积极行动起来,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

一、站在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法治情怀和法治韬略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发出了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的号令。

强烈的法治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历史进程,深刻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将承载更多使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他语重心长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也必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这些讲话精神,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心,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实现公平正义,不辜负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执政之方,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保障之要。

深邃的法治韬略。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单纯从法治现实建构和实施的角度,而是从法治源头培育和供给的角度谈全面依法治国。他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既要着眼长远、打好基础、建好制度,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他在讲话中沿着法治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实施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的逻辑,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加强法学教育、全面促进青年成才三个方面,针对法治建设急需解决的认识问题、教育问题、人才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这些讲话精神,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法治韬略,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实保障。

二、走向高等法学教育的深处: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着眼于高等法学教育的深层次问题,为深化法学教育改革和加强法治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对法学教育进行了全面诊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法学教育在改革发展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指出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诸如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法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不尽完善,社会急需的新兴学科开设不足,法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还不够;有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偏重西方法学理论、缺乏鉴别批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有的法学教育重形式轻实效,法学人才培养重专业轻思想政治素养等。习近平总书记的诊断准确深刻,为法学教育提出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全力做好的课题。今后,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就如何以科学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为架构,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立足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整合知识教育和实践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法治人才。

为加强法学教育提供了改革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强调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学科是龙头,他要求法学学科建设要体现时代发展,体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理论是基础,他希望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师资是根本,他要求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对于青年学生,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立志,强调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要立志干大事,而不是当大官、求大名、图大利;着眼求知,强调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心无旁骛,要突出主干、对问题择其精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着眼思维素质,强调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他还指出,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体现出对青年的厚爱和重托。

三、挺立法学教育改革的前沿:努力办好社会主义的政法大学

在去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此次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又提出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这些讲话精神,为我们加快法学教育改革,办好社会主义政法大学提供了基本遵循。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教学和研究,把法学教育发展方向自觉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阐发好中国的法治理论、构建好中国学术,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使学术科研工作始终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理论立场。我们要认真总结政法大学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特色课程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不断改革创新,更好整合资源,找准着力点,把教学、科研、育人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学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我们应有的理论贡献。

加强党委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党委是把握办学方向、凝聚师生人心、引导学校发展的主心骨,必须认真履行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高校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洋溢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展现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我国法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不断提高、效益不断增强,取得了蓬勃发展,为法治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法治人才,提供了大量法学支撑。中国政法大学建校65年来,始终与国家法治建设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要,始终坚持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育才资政。中国政法大学决不辜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心、支持和重托,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引领,以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之本,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法学学科,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协同创新、内涵发展,创新教学和科研机制,提高办学质量,挺立在法学教育改革的前沿,带头把我们党领导下的中国法学教育办出世界一流水平,为全面依法治国培养更多更好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多更好贡献国家、惠及人民的社会服务。(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原文来自《求是》杂志2017年第10期

编辑 李叶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