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晓丹)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打乱了毕业生原有的生活,而且由于疫情防控,毕业生们熟悉的、传统的求职场景和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使他们的求职和就业遇到了一定困难。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党委第一时间组织设立毕业就业党员服务先锋岗,党员师生率先行动,采取一对一、点对点的的精准帮扶,积极深入宣讲政策、摸排需求、搜寻信息、量身指导、重点推介、分享经验,引导同学辩证看待疫情危机中蕴含的“危中有机”,正确定位就业认识,不断增强就业信心、充分提升就业能力,在就业工作中把世情、国情、社情、民情教育贯穿始终,帮助同学树立把自身就业的定位与国家、时代的发展相结合的意识,在疫情防控中打造一堂生动的毕业思政课。

融入“三全育人”体系 全面组织参与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党委要求各教师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精心组织动员,调动起广大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落实“1+X“联系帮扶制度,配合学院做好就业信息统计和就业台账,准确把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需求,及时汇总反馈,以便于学院有针对性地开展分类指导与就业帮扶。
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把就业纳入全过程育人的重点环节。学院党委组建一支由院系领导、研究生导师、班主任、毕业年级辅导员、校友、学生干部等组成的就业工作队伍,明确职责分工,层层抓好落实,做好与就业中心和用人单位的互动配合,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学院党委从就业心理、就业意识、就业能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帮扶多角度开展工作,学院党委委员、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全部参与就业服务工作。
学院向全体研究生导师发出“致研究生导师的一封信”,希望研究生导师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毕业年级研究生的身心健康、耐心细致地指导学位论文,更号召研究生导师们能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与途径,为他们的求职之路助力,更好地帮助毕业年级研究生顺利毕业、顺利就业、顺利开启新征程。
硕士生导师朱晓娟介绍说,导师们还充分运用微信群、微信视频、腾讯会议等网络工具,对学生开展线上集中指导,促进加强交流,抓紧指导学位论文的修改完善。此外,在求职就业方面,各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带头行动,并带动其他导师一起发动毕业生、校友、实务界汇集分类就业信息,针对性的提供给毕业生,并进行就业指导和重点推荐,在此基础上,组好精准管理,针对每一条就业信息和推荐的毕业生,跟踪进展,了解困难,解决问题,服务到底。
一生一策 家校并举 精准化理念统帅
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党委将“精准识别、精准服务、精准管理”的理念作为就业工作的理念共识和具体要求,做到准确掌握供求信息、建立精准对接服务平台、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通过开展“个性化辅导”、“精准岗位信息推送”,做到“精准服务”。
疫情期间,辅导员按生源地和学生类型划分,重点关注湖北籍、新疆籍少数民族毕业生及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毕业生。建立“一生一策”的就业指导档案,实行分类帮扶和动态指导。同时,根据就业类型划分,建立研究生复试、公务员招录、出国留学、就业招聘等就业工作群。及时在相关群内推送就业信息和经验分享,充分发挥学术导师兼班主任和校友资源,在群内进行线上直播、视频语音分享等,为各渠道就业毕业生提供支持和指导。
毕业年级支部通过向毕业生宣讲人社部、教育部、北京市出台的多项疫情期间毕业生就业政策,包括“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加大高校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力度”、“增加毕业生升学深造机会”、“适当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等,确保用好用足就业政策。同时,积极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强宣传基层就业项目,包括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应征入伍、新疆西藏招录等。
此外,毕业年级辅导员还注重家校联动,共同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和思想工作,有一名毕业生考研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父母希望早点就业减轻家庭负担,该同学产生了不小的心理情绪,得知该情况后,辅导员和家长主动联系沟通,从研究生助学政策,同学的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和家长细细阐述,家长放心,也支持该同学继续读研深造。
原文链接:https://wap.gmdaily.cn/article/a4c2f1c095c84011a601535b7bda86cd?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