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法典”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宣讲团走进社区)
(本报记者 姚晓丹 本报通讯员 黄雨薇)“作为一名党员,能够参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既荣幸又开心。”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2017级本科生荣振铎高兴地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作为做好思想引领的重要契机,让全体师生共同上好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大思政课”,引导法大学子更加深刻地认识党、热爱党,把爱党爱国之情融入青春血脉。
“我们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闭幕后,中国政法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一时间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全校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人才培养和青年成长成才等方面发表重要讲话,并于次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委托工作人员,勉励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1502班团员青年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4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始终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学校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和师生干事创业、共谋发展的行动指南。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告诉记者,学校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和要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搭建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批勇当基层法治建设排头兵的法大学子,今年就有近200名毕业生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岗位就业。
“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理论创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2020年4月,一项历时3年、汇聚全国法学精英的国家重大委托课题——“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高质量完成,中国政法大学不负期待,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课题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系统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体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由于双眼患黄斑病变,多年来只能依靠放大镜勉强阅读,却依旧保持每天四五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带领团队,汇聚实务界和学界力量,为法治建设的中国方案贡献智慧和力量。
“有些成果已经作为重要资政报告、政策建议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采纳,比如说法治现代化、大国法治、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中华法系的再造等,这一系列新问题都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表示。
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中国政法大学第一时间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将课题研究持续推进,把深入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长抓实抓细。
为集聚国内理论界、实务界一流专家学者的智慧,深入学习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多次举办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座谈会,通过学术研讨推陈出新,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4周年前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座谈会召开。与会人员以中兴事件、华为事件为例,指出目前我国涉外法治专业人才的稀缺已成严峻现实。
胡明表示:“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扎根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繁荣法学研究,深化法学教育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法治人才,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2020年12月起,中国政法大学的同学们开始自发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生学习小组,以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深入开展学习。
今年五一劳动节期间,社会学院2018级学生江辰子带队前往天津市西青区陈台子河调研河长制运行情况。在采访当地居民时他了解到,6年前,住在陈台子河附近的居民饱受其害,夏天恶臭、蚊蝇众多,晚上不敢出门,但近年来河流水质显著改善,这一切都得益于河长制的实施。
“在与西青区党政社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河长制落地生效后,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沟通协作、综合执法、考核问责、社会参与等机制创新。我们希望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运用法治方式巩固水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成果。”江辰子透露,学习小组最终将形成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等学习成果,为推进基层治理建言献策。
目前,中国政法大学成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生学习中心,对40个学习小组进行跟踪指导,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素质养成有机结合,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动实践。
“为基层献一份力!”
立德树人:创新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自2017年以来,法大毕业生中共有1000余人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单位从事基层法检系统的工作;每年有数百名在校生前往新疆、西藏等地的偏远地区,开展服务群众的支教和普法活动。他们根植于祖国广袤的基层土地,播撒法治的阳光,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点滴努力践行新时代青年“不忘初心跟党走”的信念。
“基层是毕业生了解国情、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增进同劳动人民感情的生动课堂。新时代大学生应自觉把理想信念同祖国建设与人民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到基层成长成才。”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李秀云在2021届赴基层就业毕业生职前训练营结业式上勉励同学们。
为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国政法大学还第一时间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以马工程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为基础,围绕“十一个坚持”编写辅助教材,并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
刑事司法学院2020级学生杨瑞平在选修《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后感到:“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进一步理解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要义,也认识到作为一名法科学生,应加强法治理论学习,为法治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但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十分短缺。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主任何欣分析:“目前我国能够熟练从事涉外业务的律师仅有7000余名,其中可以从事‘双反双保’业务的律师仅500余人,可以在WTO机构独立办案的只有300余人,这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国政法大学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培养“外语法学双精通”的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开启跨校贯通培养新模式;在西班牙语特色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建设基础上,形成“法学+外语”的复合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本科生六年制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班,选派学生到海外律所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集中实习,为大型央企在当地的航空、银行、水利等项目提供法律服务,着力构建多层次、多维度、个性化的“高精尖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为国家利益保驾护航!”
责任担当: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但我国面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和新挑战,涉外法律体系的制度短板与规则缺陷开始显现。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当某些西方势力对中国疫情防控进行污名化、利用疫情发起滥诉索赔时,中国政法大学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学术使命感,迅速组织专家学者援法论理、建言献策、推动立法,不断提升法学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美国国内法院起诉中国要求中国赔偿的诉讼属于滥诉,挑战了中国的国家主权,违反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扰乱了国际秩序。”霍政欣建议,尽快推动形成系统完备、“攻防兼备”的涉外法律体系,运用有“牙齿”的法律,为中国维护国家利益、推进高水平开放护航。
4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坚守资政启民的学术使命,参与了国家所有重要法律的制定工作。直接参与监察法、公务员法、民法典等64部法律的制定或修订工作,14人次担任法律起草专家组组长、副组长,61人任专家组成员。同时,为地方立法提供全方位支持,服务范围覆盖全国主要省(区、市),参与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起草和咨询工作。
展望未来,胡明坚定地表示:“中国政法大学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扛牢政治责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切实增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的使命担当,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引领新时代法学教育改革创新,为助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原文链接:《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09日 05版)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7/09/nw.D110000gmrb_20210709_1-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