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3年,第十一届“学术十星”论文大赛获奖者——蔡元培。
2020年,第十八届“学术十星”论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蔡元培。
2020年9月25日晚,在刘皇发学术报告厅的璀璨灯光下,新一届“学术十星”李梦洁从她的指导老师蔡元培手中接过“水晶星杯”的那一刻,对于老一代“学术十星”蔡元培而言,两代“十星”在同一个学术殿堂交汇,这样充满仪式感的“师道传承”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学术初心。
人物简介
蔡元培,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监察法学。2009年至2013年,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本科生,获法学学士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考取北京大学,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2016年至2017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做访问学者。本科学习期间,在第十一届“学术十星”论文大赛中获得“学术十星”称号。
学术初心承师道
“法学当年看起来前景并不好,但正因如此,它才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更需要我们为之努力。”怀揣着这样的理想,2009年,蔡元培来到了法大,开始他的大学生活。初入校园,蔡元培同许多人一样,对于大学生活感到些许迷茫。当时,蔡元培住在菊园二楼的八人间,舍友们的勤奋深深打动了他。从那开始,蔡元培意识到这和他设想中悠闲的大学生活迥然不同,“法大校风学风非常严谨,同学们都非常刻苦。”随着时间的推移,蔡元培也慢慢地适应了大学里紧张的学习氛围,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作为法大学生,社团活动、辅修学习同样没有缺席蔡元培的日程表。从一名新生部员做到了社团骨干,他在与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交流中收获良多,而他至今犹觉难忘的是,在毕业离校十天后回到法大参加的最后一堂“经济学”期末考试,“读书没有毕业典礼,学习永不止步”。“在没有发现你的兴趣和专长之前,最好保持全面发展。无论是读书、参加社团,还是创业,只要有机会又不冲突,就可以多去探索尝试。”
正是在法大,蔡元培开始了他对学术的初步尝试。2013年,蔡元培以《表象与悖论:刑事诉讼变更管辖制度问题研究——基于京、新、苏南通三地实证调查》一文,获得了第十一届“学术十星”称号,还在同年北京市和国家“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分获特等奖和二等奖。法大给蔡元培提供了学术启蒙的环境,令他印象极为深刻的是创新项目答辩时和老师们产生了学术争议,由此带给了他新的灵感与启发。答辩完后,他仔细反思老师们的建议,再落实到文章里,论文质量果然有了提升。因此,蔡元培最为感谢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出宝贵建议的老师们。时至今日,重回法大任教的他,也循着当年自己老师的“师道”,始终认真地为自己的学生提建议、改论文,启发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
“有时排除掉几个错误选项,你离正确选项就越来越近了。”这是蔡元培本科阶段得到的宝贵启示:勇于探索,敢于尝试。也就在本科读书时期,蔡元培找到了自己的学术志趣。
“陪法大变得更好”
“当年教授我们刑事诉讼法和证据法的汪海燕老师、卫跃宁老师、郑旭老师,还有栗峥老师、郭志媛老师、元轶老师等等,他们从不同的视野、角度全面讲授某一部门法的体系结构,是他们将我引上了与学术相伴的人生道路。”回忆起本科的学习经历,蔡元培始终感念法大的老师们,也出于对学术的信念和热爱,他毅然选择回到法大,成为一名教师。
研究生一年级时,蔡元培的导师汪建成曾问他:“你以后想做什么?想不想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当时,刚刚研一的蔡元培对未来并不确定,但就在一星期之后,蔡元培找到导师:“老师,我想好了,我要做学术,我想读博士,我想做学术。”令他震惊的是,导师继续问他:“那你有没有信心,以后能够超越我?”对于这个问题,蔡元培至今也没有正面回答,但从那时起,他一直将自己的导师设定为目标榜样。从此,蔡元培更加专注于学术,研究生阶段再也没有出去实习,也没有投过任何一个实务部门的简历。北大的读书经历让蔡元培更加坚定了本科时的初心——做好学问,这样的学术追求,也在今后漫长的时光中慢慢得到了践行和升发。
博士毕业后,蔡元培一心想回到法大任教。正如他经常对自己的学生们讲:这四年法大的经历,可能会是你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对蔡元培来说,正是因为法大的本科经历,才让他对法学和法大有了一种更特殊的感情。“四年四度军都春,一生一世法大人。虽然我们总开玩笑,吐槽‘小破法’:食堂、宿舍、校园……但我们都很爱这里,希望法大能变得更好,所以,我们一起陪着它努力。”
代代“十星”耀军都
2020年9月25日晚上举办的第十八届“学术十星”论文大赛颁奖典礼,对蔡元培而言,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活动不久,他在自己的公众号“军都山法学”更新了一篇文章:从大三那年开始,我一共参加过四次“学术十星”颁奖典礼。每次都是不同的、全新的身份。大三那年第一次参加,我的身份是一名陪跑者和观众;大四那年,我荣幸地成为了第十一届“学术十星”获奖者;2019年,我的身份是颁奖嘉宾和讲座嘉宾;今天,我以指导教师的身份再次来到这个舞台。世界是如此地奇妙,我越来越相信,每一场邂逅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使得蔡元培以指导教师身份第四次参加颁奖典礼的学生,是国际法学院2017级本科生李梦洁。然而,两代“十星”师徒的相遇也并没有特别之处,李梦洁在大三上学期选修了蔡元培的“证据法学”,而蔡元培生动、严实授课风格让她对“证据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证据法学’的同期,我在准备‘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赛题中争议的焦点问题也有关‘刑事证据’。”围绕这些问题,李梦洁向蔡元培多次请教。在李梦洁的印象中,蔡元培总是十分耐心细致地解答她的问题,并且给予她很深刻的启发。而在她撰写和修改论文的过程中,蔡元培总能及时回复,并逐一指出她文章中存在的“案例数据检索不足”、“学术用语不规范”等具体问题。“蔡老师开的课很多,科研压力也很大,即便如此,他还能很细致地指导我写论文,我十分感激蔡老师,也觉得很幸运。” 就这样,从选题、资料、框架到初稿、二稿、三稿……直至定稿,蔡元培指导李梦洁反复把论文打磨了两个多月。
蔡元培眼中的李梦洁非常刻苦,每次他提的很多意见,李梦洁都会落实到文章里,也使文章越来越完善。直到终审答辩,李梦洁的文章一共修改了六稿,就连终审答辩时用的演示课件,蔡元培也指导她改了两稿。“法大的很多学生都非常踏实刻苦。尽管校内的资源十分有限,但我相信真正优秀的学生必然都能脱颖而出。”蔡元培从不吝啬对法大学生的肯定。
“‘学术十星’,为什么要叫‘星’呢?那是因为知识如同宇宙,我们所处的空间如同黑夜。而且是没有太阳的前夜,只有星星,黑夜注定是孤独的、压抑的。要想做好学术,我们定要做好和漫长黑夜作斗争的思想准备,否则就看不到黎明破晓这样美丽的景象。”从“学术十星”到三尺讲台,蔡元培寻到了属于他的学术之路,灿若恒星,师道传承,他还在以“十星”之光点亮更多勤奋踏实的法大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