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专题  >  中国政法大学“十三五”规划  >  正文

创新发展激发活力 凝心聚力争创一流

来源:新闻中心   1-5   阅读:
T AAA

编者按:2015年3月学校启动“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历时一年半,十几易其稿,集全校之力,《中国政法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于2016年7月17日经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提交教育部。为全面深入了解学校“十三五”期间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记者采访了负责规划工作的李树忠副校长,对学校“十三五”期间各项事业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发展路径和创新亮点等进行深入剖析,以科学谋划“十三五”规划,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

记者:学校是在什么背景下推动“十三五”发展规划的?

李树忠:“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时期,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的新思路指导国家各行业发展新实践,作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教育适时提出了深化综合改革要求和“双一流”建设。“双一流”既是我国由大国变强国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意味着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如何抢占先机,由“跟随者”变为“引领者”,成为摆在高校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正值“双一流”建设的第一个五年,是学校抢抓“双一流”建设良好契机进行“二次创业”的奠基阶段,迫切需要以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指导具体实践,以更好地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中国政法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助推“双一流”持续建设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围绕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坚持以创新发展激发改革新动力,以协调发展开拓改革新领域,以绿色发展开辟改革新境界,以开放发展拓展改革新格局,以共享发展强化改革新导向,奋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助力学校发展新腾飞。

记者: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李树忠:学校“十二五”期间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是“十三五”发展的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学校科学把握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大机遇,坚持建设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知名法科强校的总体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事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建成了以法学学科为特色和优势、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为主体的多科性学科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入,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科研实力大幅提升;队伍建设措施得力,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拓展,合作共建成效显著;依托高端智库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多元筹融资成效明显,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学校治理结构改革特色明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成效突出。

记者:学校“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什么?

李树忠:“双一流”的实质基础是一流学科,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加速器,“十三五”期间,学校在立旨建设“世界一流法科强校”这一发展愿景的基础上,开宗明义提出改革发展的主攻目标是,“集全校之力,建设世界一流法学学科。”为此,《规划》明确提出了以一流学科带动一流大学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十三五’末,法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政治学学科进入全国前五,其他学科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第二步,“到2030年法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政治学等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学校建设成为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学校迈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双一流”建设是一流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要进一步优化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内在结构,完善汇聚交融、共生共享的创新网络布局。为此,学校明确了“六个创新”的具体目标,即“创新性建设一流的学科体系,优化学科内涵”、“创新性建设一流的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性建设一流的科研体系,提升科研水平”、“创新性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发展体系,生发执教能效”、“创新性建设一流的制度体系,激活办学积极性”、“创新性建设一流的国际交流体系,升华国际化办学水平”。

记者: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我校将重点采取哪些举措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李树忠:学科是大学发展的基础,是大学发展方向和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多数世界一流大学通过率先建设一流学科而闻名于世的案例揭示,一流学科的建设带动了一流大学的建设。学校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积极探索“双一流”建设的精髓实现,明确提出以学科建设发展目标为基础的学校发展愿景,并强调构建具备学科综合集群的资源优势,以协调发展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构筑良好的学科生态。

为建设一流的学科体系,未来五年,学校将从学科培育机制、学科组织模式、学科结构、学科管理体制和学科评估激励机制五个方面发力冲击世界一流学科。第一,完善“学科培育机制”,主要是在维持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全力扶持法学一流学科建设,重点扶持具备冲击一流潜力的学科建设,形成既有综合实力又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布局。第二,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主要目的在于整合分散的法学学科资源,探索建立兼容并包、跨二级学科甚至一级学科的“学部”、“学群”等新的学科组织模式,实现学科资源协同共享。第三,优化“学科结构”,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改革的要素包括:根据社会需要“增加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大力扶持“新兴学科”,培育“交叉学科”;整合资源,获得更多的“专业学位授权资格”;探索建构现有学科与国内外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合作平台。第四,形成责任明确、相互支撑的“学科管理体系”,主要任务在于明确学科建设主体,强化学科带头人作用,实施各项学科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与培育计划等。第五,建构“学科评估体系”,旨在通过建构由学科/院系、学校和第三方评估为主体的学科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完善学科激励机制,打破学科固化状态,有效提高学科建设整体质量和学科综合实力。

记者:“十三五”期间,学校如何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李树忠: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发高校的转型发展,其实质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双一流”建设中重视人才培养,强调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回归大学本位的重要标志,是一流大学建设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标志。学校坚持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位,立足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坚持方法、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创业联动机制,从“入口”到“出口”全方位提出改革举措。

学校在贯彻“双一流”建设中,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的要求,“以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和监督保障体系为手段,以国家和社会对各层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为抓手”,细化“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五个一流建设内容,并强调:第一,深化招生选拔机制改革,更加注重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考察,根据培养层次、目标和类型的不同采取各种规范而灵活的招生方式,赋予个性化发展的学生更多的教育机会。第二,通过强化分类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法大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国际化培养覆盖面和水平等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培养效果。第三,落实“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记者:“十三五”期间,学校在科研方面的举措有哪些亮点?

李树忠:世界一流大学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流的科研水平是国家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指出,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尤其是要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此,学校将补齐科研短板作为“十三五”期间改革的重要任务,探索一系列创新手段,其中不乏各种新“亮点”,以激发活力、汇聚合力、精准发力、投入精力,全面推动科研工作。

学校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首次提出建立“动力压力双机制”体系,建立具有强劲推进力的激励机制,建立清晰明确的约束机制;提出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改变“重量不重质”的科研评价标准,完善科研成果认定制度,探索代表作评价制度;加强已有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并以学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为依托,鼓励各学科与校内外优质创新力量构建各类新的协同创新平台;组建“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国家智库,并以其为核心整合学校各类智库资源,构建承接重大项目的总平台。

记者:学校将如何发挥人才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李树忠:“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10项重点建设和改革任务之首,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高层次人才作为支撑和引领,汇聚世界优秀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是学校“十三五”时期的重中之重。为此,学校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管理、人才评价、人才保障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设举措,旨在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构建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学校力争在人才竞争白热化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走出改革深水区,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的好”。人才引进上,进一步提高政策吸引力,加强制度促推力,加大国内外优秀高端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引进力度。人才培养上,加大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提升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的教师数量,推进实施“引智工程”与“海外提升计划”,全面推进教师国际化建设。人才管理和人才评价上,推行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完善以社会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人才保障上,实施绩效改革制度,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记者:“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如何进一步开放发展?

李树忠:“开放发展”是引领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之一,教育国际化是“开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一直坚持国际化发展理念,近年来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与44个国家和地区的173所大学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中欧法学院持续、稳定发展,孔子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坚持“开放式”发展路径,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加快形成以国际化合作办学为主体、国际化合作交流为基础、国际化人才队伍为支撑的国际化办学新局面。在发展方向上实现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国际合作从规模发展向质量提升转变。工作重点将转向提升国际合作的质量与效益,筛选原有伙伴,拓展新的高质量合作伙伴,更多地与世界顶尖人文社科类院校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二是关注重点从“走出去”向“引进来”逐渐倾斜。更加注重学校自身国际化环境的建设,通过实施“留学法大工程”“执教法大工程”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和外籍教师,通过校内国际课程建设、举办国际讲座等营造国际多种文化交融共生的氛围。同时,改革学校外事管理制度,建立与国际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服务模式,打造开放式国际化办学新体系。

记者: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在保障实施方面有什么创新之处?

李树忠:学校首次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规划》建设任务之中,并置于首位,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思想共筑法大“双一流”建设新梦想,明确提出构建“大党建优势、严党建态势、精党建趋势”的法大党建工作新定势,强化党的建设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思想引领和能量汇聚作用。学校将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提出了“六个更加”,即“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更加强调从严从实”、“更加重视整体功能”、“更加规范从严管理”、“更加强化责任落”、“更加倡导统筹推进”。

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由“十二五”期间的“支撑和保障条件”重新划入“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的主要任务”,顺应时势并遵循教育规律,将“双一流”建设置于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之下,从目标、动力、制度、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建设具有法大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提高治理能力,构建法大现代治理新体系。在秉承法大“五位一体”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从三个方面提出任务和措施:第一,完善党委政治权力、校长行政权力、教授学术权力、师生民主权利、社会参与权力的“五权”运行体系,推进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第二,根据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大力推动简政放权,优化校院两级管理。第三,继续完善以《中国政法大学章程》为基本法,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专项管理制度为支撑,以有关实施细则为辅助的制度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学校积极响应信息化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新要求,构建法大发展新环境。第一,乘信息化建设之风,全面实现“智慧法大”。明确提出“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前沿信息技术,以高速泛在接入、智能物联网感知、云平台、大数据计算为基础,实现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和智慧校园生活,建设融合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的“智慧法大”,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一流的信息化技术保障。第二,借京津冀协同发展之势,全力拓展新的办学空间。结合自身资源短缺的现状和办学需要,在进一步改善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在津冀地区申请建设新校区,以适当疏解学位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教育功能,拓展办学空间,优化发展软环境,同时推动津冀地区法治文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服务津冀地区智慧城镇建设,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一流的基本建设保障。

编辑 葛莹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