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其发展关乎国家未来和民族兴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关注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规划纲要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既是一个国家强国之基,也是一个民族兴旺之本。当今世界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新时期,面对21世纪的挑战,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紧紧依靠人才。人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最重要的资源。
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所需。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因此,现阶段,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高校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题。
当前,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关键在于高校要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一所大学,校长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就有希望;教师心中有学生,这所大学才能办好。高校既要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更要关注整个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既要促进优秀拔尖学生脱颖而出,更要关注普通平凡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高校转变过去“轻教学、重科研”以及“轻育人、重学科”的观念,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同时,要求高校要以“厚基础、宽领域、强能力、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博大胸怀。
当前,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核心在于高校要切实尊重人才培养规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首要标准,就是要看它培养人才的水平高不高,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各地各高校要因校制宜,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学思结合,探索在科学研究中培养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高校要在育人环节中不断创新,完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方式,形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科学机制和良好的成才环境。
当前,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重要保证在于高校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之本,其素质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因此,高校要切实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制度建设,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将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同时,要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通过完善学校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激励和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关心关爱学生,潜心教书育人,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高等教育质量关乎国家发展,关乎民族未来。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标准,既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需求和时代赋予的使命,需要高校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努力把学校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