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栗峥

 6-7   阅读:
T AAA

每一位学者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条学术道路都有独特的风景,

不同的起点,不同的初衷,却有着同样的热爱与专注,同样的诚恳与坚持,

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真实与亲历,洗尽铅华与浮华,

让每个人的闪光点都熠熠生辉,不为成功的复制,

只为那一份孜孜以求,倾力而为。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首批入选者。

他说——

学术的起点是合理怀疑,学术的终点是排除合理怀疑。

在人的一生中,遇见“飘飘然”、遇见“欣欣然忘乎所以然”,都不是什么稀罕事,稀罕的是遇见“坦然”。

优于别人并不高贵,高贵的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个人简介

栗峥,男,山东济南人,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二审监督处副处长(挂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后;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领导项目”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外法学》、《政法论坛》、《现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环球法律评论》等权威或CSSCI期刊独立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著有《超越事实》、《司法证明的逻辑》等多部个人专著;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中国博士后科研特别资助项目、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项目等多项课题;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入选“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独立获得第十四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第二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三届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第四、五、六、七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二、三等奖、全国宝钢教育奖等省部级奖项八项。

成果展示

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外法学》、《政法论坛》、《现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环球法律评论》、《当代法学》、《法学论坛》等CSSCI核心期刊独立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其他刊物发表20余篇,共计发表各类论文60余篇。代表性论文包括:《中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回归与拓展》,《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英文版;《国家治理中的司法策略:以转型乡村为背景》,《中国法学》2012年第1期;《司法证明模糊论》《法学研究》2007年第5期。

共撰写专著3部、译著1部,合著、参著9部,其中代表性著作有《超越事实——多重视角的后现代证据哲学》、《司法证明的逻辑》等。

近3年内主持或参与项目23项,其中主持15项科研项目,2年内包揽中国政法大学的所有纵向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课题四大类。此外还有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主项目、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项目、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政法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等多项课题;同时,本人参与8项重要项目,全部为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或重点项目。

先后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北京市社科联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

独立获得第十四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第二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第三届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第四、五、六、七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二、三等奖、全国宝钢教育奖等省部级奖项八项。

编辑 lz

上一条:宫睿

下一条:汪海燕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