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法学专业成绩第一名、校长奖学金获得者王泓之

学生处 2016-02-26

阅读量:

编者按:“榜样法大”暨奖学金评优颁奖典礼是由学校组织的面向全体师生的重大活动。典礼全面表彰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科研创新奖学金、竞赛优胜奖学金、志愿服务奖学金、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奖学金、退伍优抚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及先进班集体等各类荣誉获得者。为充分表彰先进,彰显榜样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成才信念,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营造奋发进取,追求卓越的良好学风,学校组织开展“榜样法大”优秀学生事迹系列专题分享活动。

个人简介:王泓之,国际法学院2012级本科生,必修课平均分92.04,所有课程综合绩点5.14。他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三年获得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三年的必修课成绩排在法学专业学生第一名;他随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获得团体二等奖;他热衷学术研究发表论文于《学术法大》;他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北京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大学生活中,他不断探寻自己的可能,面对荣誉也未曾迷失,因为“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我可能只是比较早就思考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王泓之同学的成绩一向非常引人注目和赞叹,从大一到大三,他的必修课平均分排在年级第一、第二、第一,全部必修课成绩最终名列法学专业学生第一名。然而每每谈到分数,王泓之总是淡然处之,实际中他很少以成绩标榜自身,甚至认为这些名次主要来源于幸运。“期末考试的分数有很大的偶然性,可能只是因为自己运气好能够复习到位,或者刚好作答方式得到老师欣赏,就得到了比较好看的分数。”尽管是“年级第一”,他却提到学校里同一级还有很多同学比自己更优秀,可能在分数上没能得到体现,却仍然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成为闪光的存在,值得他学习。

如果说在关于学习成绩方面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经验的话,王泓之认为“我可能只是比较早就思考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回想起自己大一的时候,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迷茫与漫无目的,但一方面是因为大一的两次期末考试意外地都获得了好成绩,让他猜想自己是不是对于法学有一些天赋。另一方面是因为大一下学期修读民法总论课程期间深深为朱庆育老师所影响,所以很早就决定了想要走上一条学术道路。所以他在大二一整个学年一门心思埋首于学习,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说,实际上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当专注于做自己想要做、乐意做的事情,并且坚持下去。大学里的评价体系非常多元,每个能够持之以恒和努力自律的人都会有所收获,但关键是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意味着选择和放弃,这个过程是有些痛苦的,但想清楚之后才能真的有所得。”

“学习并非记忆而是思考的过程,不断思考的过程”

谈到如何学习自己所热爱的法学,王泓之的神情充满了喜悦,如数家珍。他首先认为期末考试分数在衡量法学的学习时并不是一个最主要的标准,因为法大的法学学生较多,期末考试难以全面地检测出每个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考得高并不等于学得好,反过来也是。其次他说法学学习并不是如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依靠记忆,而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并且反复思考。

“比如说,我国《民法通则》对于不当得利的规定只有一条,即便条文背的熟稔于心,也并不代表你就理解了不当得利。不当得利的类型、要件、效果也许也能够从教科书上背下来,但是不当得利中的风险负担,不当得利与物权请求权、占有保护制度的关系,这就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这个时候结论反而是次要的了,更关键的是思考的过程。”

关于学习中的沉思,王泓之认为一开始可以在上课或是看书时进行尝试。老师上课时实际上是在揭示自己的思考路径,当我们还没有自己有效的思维方式时,跟着老师一起思考对自己帮助很大;看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与作者进行思想层面的交流。他说,思考并不总是十分愉悦的,有时因为一个问题想不通,夜里躺在床上也辗转反侧。但是痛苦的沉思对大脑有着更好的训练,所谓法学素养也就在思考过程中形成了。“法条的内容我们总会忘记,但是如何去读法条,这项通过思考习得的技能,大脑不会忘记。”

“沉思能带给人存在感,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

除了学习之外,王泓之还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课程的培训与选拔,最终代表法大前往西安出赛,此外他也尝试进行学术写作,并在《学术法大》上发表论文。谈及自己获得的多方面的荣誉,王泓之说:“其实大家能看到的只是我最后获得的一些成功吧,在大学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反而会更多。比如说我在大三参加全国模拟法庭竞赛的培训之前,曾经面试过三、四次各类模拟法庭竞赛,每次都是第一轮就被淘汰;又比如说发表的论文原本是我用来参加‘学术十星’比赛的,但是比赛在第二轮就被淘汰了…”他认为这些经历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谈不上令人愉快,但是确实教给自己很多。

面对种种逆境,他选择的应对方式是沉淀与沉思。对此,他解释道:“人不可能总处在一个很好的状态,所以在低谷时既是一种休息,同样也是一种积累。人们总说厚积薄发,逆境中沉下心来充实自己,等待下一次机会到来时才有足够的力量证明自己吧。”他说当一切不顺的时候喜欢读书,读书能让人看淡很多事情,变得平静很多,除了读书之外便是沉思:“沉思能给人一种存在感,我会觉得自己没有荒废自己所过的每一天,真切地感受自己的进步和努力。其实不仅仅是逆境,当面对很多荣誉时我也会想到要多反思自己。荣誉总会褪去,因此我需要想清楚自己的存在,才不会迷失方向。”

傅斯年说:“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时,剩下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王泓之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沉思的哲学,体现出一种思维与智慧之美。

(编辑/李叶)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专题策划:学生处 新闻中心 设计制作: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