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有三条经典的红色旅游线路,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自中部向北部的“贵阳—遵义—仁怀—赤水—泸州线”。儿时喜欢随父母在贵州境内游玩,领略过黔东南苗家人的热情,感受过黔南山水的诗意,品尝过黔西各色小吃的美味,却总是对黔北推出的红色景点缺乏兴趣,大概太小的孩子对于历史政治的认知还比较模糊,更喜爱游山玩水的自在吧。也许是因为贵州的自然旅游资源太过丰富,多少会冲淡一些它的人文历史气息,以至于如果要介绍贵州,很多人会想到“黄果树瀑布”而非“遵义会议”。但长大以后,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交谈的过程中,如果特意提到“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他们往往会给力地答一句:“这个我知道,高中学过的。”
话说回来,在长征路上,贵州确实不失为红军最终夺得胜利的一块宝地。遵义会议发生在四渡赤水之前,还记得教科书上曾经这样介绍:“民囯二十四年(1935年)1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驻扎在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建筑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在主楼楼上原房主的小客厅举行。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印象中的遵义会议会址,楼前是青石砖铺的地面,门口树着一个巨大的石碑。从门口进去就能参观召开会议的这层小楼,里面挂满了照片,并附有各种介绍,就如同参观名人故居一般,把那个时代的记忆用文字和珍贵的照片一点一点记录,仿佛为来访者叙述着当年那段艰辛却又振奋人心的历史。
当稍稍有一些历史沉淀再去参观会址时,人们关注的便不再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说忆苦思甜也许不太合适,但如果切身带入那个时代的情景,也许就能体会那个时代的人为何那么伟大——后有追兵,前路茫茫,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对是错,却总是有一份能够胜利的信心和坚持到底的决心。当生命不知何时被夺取,当国家不知何时会安定,当幸福不知何时能来临,这样一群人,却为着一份在当时看来就是虚幻的理想而跋涉,用自己的双足去丈量祖国的土地,用星星之火去给一波又一波绝望的人们带来希望。能够想象,在饱经了挫折之后,红军转移到贵州的无奈与忐忑:少数民族众多,地方割据严重,自然环境复杂……可敬的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并且面对任何困难都迎面而上。遵义会议是一个转折,让正确的思想在合适的时间引导大部队的前进。
四渡赤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歌词来自《长征组歌》中《四渡赤水出奇兵》,记载了1935年1月至5月间,红军转战川滇黔三省,四次渡过赤水河的经过,这一段历史称得上是红军长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精彩篇章。赤水之赤,原本是汹涌的河中大量的红沙染出的河水之色,像一条涌动的红龙,拥有一股天然的磅礴气概与力量。而红军的来临,为这一抹本就是鲜艳的赤色添上更加耀眼的光芒,谁都不知道究竟是赤水河神奇的力量造就了红军四渡的传奇,还是红军借着这股红河的气势,一鼓作气,成功击破了敌方密布的铁网。总而言之,赤水河已然成为了红军历史上,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一条传奇之河。
如今的赤水,是贵州西北部精巧而又美丽的一座小城,蜿蜒的赤水河贯穿整个赤水市,河畔长满了翠竹绿树,与泛着赤色的河水倒是十分相称。忘了是课本上记叙过,还是家人曾述说过红军如何渡过赤水河的场景,每当看到河岸那一丛丛繁茂的竹林,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一群人砍竹作伐、争渡过河的景象。汗水,融入到这股湍急的河流中,顺着起伏的波涛流向远方,不变的,却是人们为实现目标而坚持到底的决绝……今日,人们总是喜欢到赤水河上的一家船上饭店去品味赤水的故事和文化底蕴,清茶、脆笋、黄粑、炖鸡、煮鱼,食材朴素,做法也保留了原料最纯正的滋味,并且延续至今,让每一个品尝过它的人对赤水又增加了一份好感。想必红军到此,当地的百姓该是用他们的淳朴为辛劳的战士备上美味的一餐,用他们的真诚为疲惫的革命者增添继续前进的动力,用他们的智慧让来自异乡的客人感受到另一种地域文化之美。试想,相较于雪山草地的极端气候,赤水河虽是汹涌澎湃,但河畔的环境和当地的气候却是怡人。天时不知占几分,但地利和人和的优势十分明显:赤水河畔林木茂盛适合隐藏,蜿蜒千里河岸线绵长并且自然食材资源丰富。再者,当地的百姓多友好和善,红军团体中大部分同志也是来自于南方,对山肴野蔌、翻山渡河之道再熟悉不过,借助这样一个强大的地理优势,加上领导者对时局情势把握的到位,几个月的反反复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现在看来,在这一场持续几个月,过程又十分复杂的战役中,让人印象颇深的,不仅仅是赤水河磅礴的气势,也不仅仅是毛主席用兵如神,将敌军打得措手不及、狼狈万分的精彩,更是在长征之途上,红军展现出来的强大的团结性、前进性和执行性。在艰难的前进道路上,这一群人的团队不仅没有被人为或自然的威胁所消灭,它反而还在不断地壮大,甚至在长期跋涉中,他们还能够做到保持最初革命的激情和团队的一致性。站在汹涌的赤水河畔,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支撑他们初心不忘?当今的大部分人,大概是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太久,在很多时候往往不能逾越生活或工作带来的鸿沟,轻言放弃不说,还少了一股团队合作的包容和大气。
回望长征之路在贵州发生的点点滴滴,充满智慧,亦洋溢着神奇的色彩。这一抹红色的历史让本就多姿的贵州披上了一件大气的文化之裳,让黔北成为西南地区宣传长征之路的主要代表。相信,这一份历史不会被人们所淡忘,这一份精神将永世流传,这一群人儿将永远成为后世憧憬和学习的模范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