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米莉)10月11日,一则题为《招贤纳士: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诚聘钱端升杰出学者及高端人才》的推送刷爆了法大人的朋友圈,官微发布、众人转发,法大求贤若渴,人才强校战略成为法大人的共识和期待。去年11月,学校召开了第八次党代会,除了总结经验、肯定成绩、规划未来,还系统分析了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中,“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优秀人才培育力度不大,教师队伍后劲乏力”则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敢于直面问题,方能破解问题,实施钱端升杰出学者和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面向国内外、校内外优秀人才进行公开遴选,就是要发现、培养和造就在专业领域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优秀拔尖人才,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一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牵引,努力打造与世界一流法科强校建设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深入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等一系列综合改革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抓紧教师队伍关键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也是实现其他建设目标的基础。今年是落实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教师队伍建设年”,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呈现新气象。
“引育人才、制度先行”,今年9月学校正式启动实施了钱端升杰出学者支持计划。按照“引育并举”“梯队式分类”“薪酬激励”“岗位绩效管理”原则,面向国内外、校内外优秀人才公开遴选支持各类杰出人才,发现、培养和造就在专业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学术带头人和拔尖人才。计划设置的岗位类别划分为“钱端升特聘讲座教授”“钱端升讲座教授”“钱端升学者”“钱端升青年学者”,岗位数量占教师总数的30%。截至目前,相关岗位和二级、三级教授岗位的遴选聘任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
为增强人事制度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学校坚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多措并举推进各项改革落地生根。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开展海外专项招聘,广揽海外优秀毕业生和高层次人才;完善教师评价制度体系,调研建立院部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专家评价制度;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支持力度,拓宽培养支持覆盖面;深化师德师风综合治理,坚持师德为先,在岗位聘任、考核晋升、评优表彰、人才推荐等工作中严格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拓展多元发展通道,研究制定高级职员竞聘办法,完善管理服务队伍培养考核办法,构建符合各类队伍协调发展的分类评价体系。
抓牢学科建设龙头 开启学科振兴计划
第八次党代会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第一步的目标是到2020年,法学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其他学科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面对这一艰巨紧迫的任务,一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努力以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各个学科协同发展,为世界一流法科强校建设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霍政欣坦言,这段时间以来,自己始终聚焦“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紧密围绕一流学科建设指标设计、“双一流”建设资源分配、学科建设难点攻关等工作集思广益、深入调研,协调各院部处通力合作,认真落实第八次党代会关于学科建设的有关部署。去年年底,学校成立了“双一流”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正对学科建设展开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统筹协调。
去年年底,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对所有18个法学二级学科和12个法学以外一级学科进行专项调研。先后举办调研座谈会22场次,400余位教师参与了座谈。尹建峰 摄
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抓重点、明方向,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未来三年的学科振兴计划。去年年底,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对所有18个法学二级学科和12个法学以外一级学科进行专项调研,先后举办调研座谈会22场次,400余位教师参与了座谈。调研过程中,与会人员共同探讨制约学科发展的症结所在,研究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的任务和举措,为编制各个学科三年振兴计划凝聚了共识、指明了方向。
立足于编制三年学科振兴计划,学校进一步梳理和总结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标国内外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对表下一轮学科评估和2020年法学一流学科建设时间进度,组织顶尖大学高峰论坛并邀请QSAsia专家解读分享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研究制定我校法学一流学科建设标准。通过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动态监测和灵活调整相结合、奖惩和激励相结合,传导学科建设的压力,压实学科建设的责任,全面提高学校学科建设水平。
第八次党代会报告还明确提出要“开展新兴学科创新研究和建构,探索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为此,学校认真研究制定交叉学科培育与建设计划实施办法,鼓励跨学科交叉研究,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与繁荣发展,培植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培育更多引领学术发展前沿的交叉学科建设项目。今年6月,开展了第三批校级交叉学科建设项目、新兴学科建设项目遴选,遴选产生了校级交叉学科建设项目3个,校级新兴学科建设项目7个。
在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中,我校理论经济学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金融、国际商务、新闻与传播获批成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由此,我校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从3个增至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从5个增至8个。我校的学科领域进一步拓宽,学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校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抓实人才培养根本 教育教学成果凸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人才”,第八次党代会进一步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一年来,学校始终聚焦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多个改革方案付诸实施,各项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一笔一划写好新时代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奋进之笔”。在刚刚公布的第八届高等教育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审结果中,我校《“四型人才”导向的“四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荣获一等奖,《“学训一体”法律职业伦理教学模式的开创实践与创新推广》荣获二等奖,获奖总数为全国法学院校之最,这是建校66年来学校取得的最好成绩。
深化教学改革是办好一流教育的重要动力,一年来,学校紧密围绕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培育“种子课堂”,以特色学科为试点,建设首批法学专业10个种子课堂,培养种子教师,深耕课堂教学,通过教学理念重塑、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应用指导等全方位、点对点深入课堂等方式,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造教学基地,选取特定教室作为“星空间教学基地”,通过配置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设备,为教师自助录课、备课研讨、专家咨询等提供便捷服务,教学基地已进入装修阶段,计划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推进慕课教学,将优质课程推到线上,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目前已运行慕课12门,1门课程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8年度夏季学期共开设本科生课程177门次,由外籍教师讲授国际课程87门次,创新创业课程15门次、虚拟第三学期课程22门次,选课学生达3300余人。尹建峰 摄
“课比天大”是我校教育教学中最核心的价值定位,“科学建课”是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年来,学校继续深化三学期制改革,精心打造国际课程,在去年稳步实施三学期制的基础上,今年夏季学期共开设本科生课程177门次,其中由外籍教授讲授的国际课程87门次、创新创业课程15门次、虚拟第三学期课程22门次,选课学生达3300余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设本科生通识主干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首开研究生公共学位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培育精品实践课程,设立司法实务全流程仿真课程,建立模拟人民法院、模拟互联网法院、模拟人民检察院、模拟公安局、模拟律师事务所,同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法律职业素养和法律职业技能。
开设本科生通识主干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图为课程主持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吴韵曦正在做课程导论。 卢云开 摄。
一年来,学校顺应高等教育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趋势,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创新重塑教学形态,荣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慕课+教学实践奖”。“学习通”“雨课堂”等移动教学软件打破时空限制,使师生能够实时教学互动和资料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签到、抢答、讨论等教学活动,是对人工智能系统下精准教育的积极探索。特殊类型招生测试分数统计系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智能教务答讯系统和综合教务系统等一系列程序和平台陆续上线、升级,有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
抓住科学研究标杆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一流大学要出思想、出概念、出理念、出理论,有一流的学术成果。一年来,学校以科研评价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大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充分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去年年底,学校修订了《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建立起“转申报”这一申报方式和校级项目-纵向项目的联动机制,有效提升了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效果。一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项,创历史最高纪录;教育部一般项目立项15项,是近5年自国社科与教育部项目不交叉以来历史最好成绩,与北京大学等综合性高校立项数持平。学校还获得“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6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9项,北京市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4项,司法部项目11项,创下我校单次纵向项目立项数的又一新高。截止今年10月,横向项目立项经费已超去年全年水平,预计今年全年横向项目立项经费将同比增长20%。
精心打造“科研改革2.0版”,先后修订了《中国政法大学期刊分类办法》《中国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制定了《中国政法大学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励办法》,大幅提高优质成果奖励力度,激发了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产出科研成果的潜力和动力。一年来,教师在重要期刊发表数量稳步提升,2018年1月-10月,累计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327篇,基本达到2017年全年水平,并还将有进一步的增长;中国法学会CLSCI法学期刊论文81篇,我校在CLSCI期刊历史发表总数持续在全国领跑;中文权威期刊论文22篇,其中法学权威期刊论文12篇,排名全国第一。
一年来,学校新设法治经济研究院、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国际法治研究院等三个新型研究机构,加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力度,持续发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重要作用。学校还将修订《中国政法大学非在编科研机构管理办法》《中国政法大学新型研究机构管理办法》等科研管理制度,推进“科研改革3.0版”改造升级,继续引入优质资源、创新组织模式、培育智库成果,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能力。
抓稳国际交流砝码 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坚持以国际化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发展理念,将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有机结合,积极拓展全球视野,加强双边多边教育合作,密切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不断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积极推动孔子学院建设,三所海外孔院蓬勃发展,其中2所同时荣获“2017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图为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周中国大使讲座。
一年来,学校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巩固和拓展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先后与“一带一路”65国中的18个国家41所高校和国际组织建立实质合作关系;参加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峰会,助力 “双一流”建设;原有3所海外孔子学院蓬勃发展,其中2所同时荣获“2017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今年新增成为挪威卑尔根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将着力打造一所法律特色孔子学院。截至今年8月31日,学校已经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245所大学及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其中世界百强高校共35所。
在合作中求共赢、在共赢中求发展,学校积极搭建和拓展境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合作项目惠及更多师生。图为法大学生在匈牙利中欧大学学习。
在合作中求共赢、在共赢中求发展,学校积极搭建和拓展境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合作项目惠及更多师生。牵头16家内地与港澳高校,共同成立“内地与港澳法学教育联盟”;召开加拿大留学中国(CLIC)研讨会,全面深化与加拿大一流高校合作;依托我校德国大学中国项目办公室,吸引33所德国名校在我校设立中国办公室;先后与境外43个国家/地区的183所高校和机构搭建了287个实质性合作项目,每年帮助1000余名学生到世界高水平大学攻读硕博学位、长期交换、短期游学等;加强与国际组织机构的合作,与世界银行、亚非法律协商组织、国际城市管理协会、德国联邦议会、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等合作,派遣学生海外实习。
今年,学校正式启用了“全球化学习管理平台”,为师生海外学习、交流、讲学等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一站式”服务,也为国际项目派出管理、国际交流数据分析等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平台分为PC版和移动版,师生可以轻松的在电脑和手机微信小程序间切换操作。学校还坚持每学年为新生举办“学生赴国/境外交流项目宣讲会”“海外硕士奖学金项目专场宣讲会”,并积极邀请专业人员来校开展各类赴外行前培训等,通过一系列举措为师生赴外学习交流打开便捷之门。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法科强校建设也进入了新阶段,法大人正以崭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踏入了加快“双一流”建设、促进内涵式发展的新征程。以改革激发动力,用创新擘画未来,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再谱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