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重要讲话和重要回信精神落地生根

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阐释宣传的 “排头兵”。高质量完成重大课题,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作出了重要学术探索、提供了扎实学理基础。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扎实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 “三进”。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模式,突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探索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 “法大模式”。牵头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学生学习联盟,以民商经济法学院 1502 班为基础成立 “新时代青年知行社”,引领法...

政治引领、固本强基,党建工作焕发新气象

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议事规则和 “三重一大” 决策制度。实施处级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领导和推动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对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找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提出 28 项改革任务、131 项具体举措。坚持在服务国家中争创世界一流,充分发挥法学、纪检监察学等学科优势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步入国...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进一步推进。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 “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 等课程,完善由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示范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组成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坚持 “五育并举”,深化 “三全育人”,构建 “铸魂法大” 思政工作体系,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鼓励专任教师兼任辅导员、班主任,形成专兼职辅导员...

铸魂强师、引育并举,教师队伍展现新风貌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推出 “致敬人民教育家张晋藩” 主题展览,设立张晋藩教育奖,成立 “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宣讲团,常态化开展 “人民教育家” 张晋藩先进事迹学习宣传。组建教师工作部,健全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和师德失范 “一票否决”,建立师德考核和教师违反师德行为惩处问责机制。健全教师荣誉体系,选树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先进典型。师德师风建设案例入选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

质量导向、分类施策,科研实力再攀新高峰

​科研体系不断完善。突出质量导向推进科研评价改革,修订《科研成果认定办法》等 10 余项制度。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学术创新,资助 60 支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加强实验室培育,数据法治实验室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共建 17 个高层次研究基地,涉外法治研究基地入选国家级涉外法治研究基地,“中国纪检监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创新团队”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特色发展、争创一流,学科建设打开新篇章

学科特色和优势突显。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以法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辐射带动其他学科快速发展。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法学稳居 “A+”,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理论经济学等多学科实现跃升。博士学位授权点由 3 个增至 8 个,新增全国首批纪检监察学等 3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法律和翻译 2 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接近翻一番,新增中共党史党建学等 3 ...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服务国家彰显新担当

​服务能力实现大幅跃升。与 22 个省市自治区的 92 个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在首都、雄安、新疆、海南等国家战略高地要地成立研究机构,将教学科研搬到法治实践一线,快速响应涉外法治、城市治理、边疆治理等国家急需。2017 年至今为 132 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提供 1600 余条咨询建议,2020 年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首个高校 “立法联系点”。智库建设实现全面突破,获批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课题 231 项;获领导同志批示或被各级...

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

依法治校示范引领。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建立师生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规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相结合的民主决策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完善校院两级管理、学术组织运行、权利救济与矛盾化解等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校内 “接诉即办” 工作机制,搭建 “法大诉办” 智慧沟通平台,累计回应师生诉求 8000 余件。持续深化后勤服务和出版社、科技园等校属企业改革,完善资产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招投标及采购程序,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