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八年风雨兼程,八年奋楫笃行。自中国政法大学第八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回信精神走深走实,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各项综合改革,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第九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推出“喜迎党代会·八年奋进路”栏目,全面总结回顾办学经验和办学成果,以奋进姿态投身管党治党、办学治校新征程,续写新时代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篇章。
喜迎党代会·八年奋进路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人才
一、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聚焦铸魂育人,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思政课程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发挥好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发挥专业特色优势,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模式完备、运行成熟、成效显著的“思政必修课+思政选择性必修课+思政选修课”课程体系。
突出强化重点课程建设,切实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思政教育出真招、见实效。聚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以思政课科研项目研究提升思政课理论水平,以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思政课学术含量,以专题学术讲座拓宽思政课时空维度。系统出版修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系列研究生教材”“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研究指导丛书”等系列教材,推进“新兴交叉学科研究生精品教材”等系列教材的编写、修订工作,巩固教材育人主阵地。
持续完善思政育人体系,创新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以专业类课程为基点,深度挖掘思政资源,达到专业课“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学目标。以人文社科类通识课为载体,以实践类课程为抓手,着力打造“一学院一特色”“一专业一特色”“一教学组织一特色”“一课程一特色”“一教师一特色”的五维特色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思政管理制度,健全课程思政建设标准、评价体系,压实主体责任传导工作压力,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选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项资金支持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3门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课程获评省部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大力推进思政工作改革创新,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坚持求真务实,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和思维方式,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方面取得明显改革实效。组建“青春讲师团”,实施“一院一品”德育品牌创建,开展“教授午餐会”“师生下午茶”等特色育人活动,完善协同育人体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和实践育人水平。出台《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轮驱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辅相成。
二、构建以实践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中国政法大学关于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我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举措和实施保障措施,规定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基本要求,为全面深入体系化推进我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涉外法治基地建设推进大会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班,探索系统化、模块化的特色培养方案,注重“多语种+多法系+多场景”能力协同,形成课程教学、语言能力、实务能力融合推进的教学体系。该项目作为学校重点建设项目,已成为全国涉外法治教育的重要试验平台。
深化跨校联合培养。服务国家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创新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开展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涉外法治人才本硕贯通培养”项目,构建“法学+外语”复合培养路径。两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享优质资源,推动学生在学术能力与国际理解能力上同步提升,为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涉外法治人才储备打下坚实基础。新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设置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等项目,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涉外法治人才。
以各类竞赛提升实践能力。近八年来,学校支持本科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累计资助900余项竞赛,其中近50项国际赛事,800余项国内赛事。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得以提升,在一系列国际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其中,夺得第32届“拉赫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世界冠军和最佳书状奖、第64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世界季军,刷新中国代表队最好成绩;参加2022年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英文赛)并夺得世界亚军,取得历史性突破。

第32届曼弗雷德·拉赫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代表队

第64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大赛代表队
为推进涉外法治研究生人才培养,2024年首次开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申报和评选工作,评选立项12项,保障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质量。响应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需求,重点推进法律硕士(涉外律师)和法律硕士(国际仲裁)等国家急需人才培养专项项目,推进联合培养基地和校外导师队伍建设。

中国政法大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2021级涉外法治人才联合培养班开班仪式

张丽霞主任带领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律硕士班赴北仲参加模拟仲裁庭培训活动合影留念
三、服务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战略,培养国家急需人才
优化“四跨”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四型”卓越人才。紧密结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创新完善跨学科专业、跨理论实践、跨学院学校、跨国家地区的“四跨”人才培养模式,支撑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的“四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突出实务能力、开阔国际视野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卓越法治人才,以及具有现代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服务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战略,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领域。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涉外法治、纪检监察、国家安全、数据法学、法律职业伦理、党内法规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国家急需、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发展学科(或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力推动法学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积极布局新领域,建设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急需、面向世界学术前沿的数据法学、纪检监察学等新兴专业。2024年起,本科开始招收数据法学实验班、纪检监察实验班,强化特色定位,创新培养方式,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获批设置“法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依托法学和经济学学科优势,致力于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学科交叉融合的法商复合型人才,项目自2025年开始通过高考招收学生。对接首都发展建设、雄安新区建设、海南自贸港建设、依法治疆等重大发展战略,以异地研究院为依托,高质量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组织研究生到新疆、海南等地区实习实践。高质量完成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援藏计划、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甘肃政法大学、新疆政法学院、伊犁师范大学)与部省合建高校(海南大学)专项、出口管制专项等人才培养计划,开设海南自贸港法治建设高层次人才招生培养项目。针对地区重大需求,高质量执行国家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援藏计划等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
构建以数智融合创新为导向的复合型法治人才成长体系。近年来,我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战略部署,积极探索数字时代法治人才自主培养新路径。2025年初,我校先后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开展“数据法学”“智慧法学”学士学位培养项目。通过“法工融合、文工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法学的深度交叉融合,着力打造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目前,两项目已正式落地,成为新文科与新工科协同育人的典型示范。

我校与北京理工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我校与北京邮电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深化“新文科”建设,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建设哲学、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哲学专业以现代书院为基础、经济学专业以“经济学与法学相结合”为特色分别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法治信息管理专业以文理交叉融合方式培养数据法学人才。2021年,设立哲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端升书院”,开启法大现代书院模式的探索之旅。
开展实验教学,推进产学研深度协同。建成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8门,其中2门获评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71项;1个实验室获评北京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教学实验室,1名教师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实验教学指导教师,我校申报的智慧司法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获批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
科学谋划专业布局,聚焦一流专业建设。法学专业深化“一个专业、多个培养方案”的建设理念,注重个性化培养、强调因材施教,拓展人才培养维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二型三制四化”发展,即实施创新型、研究型、学分制、书院制、导师制、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信息化改革。法学以外专业力争“入主流、创特色”,深化协同创新和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专业主体性,遵循专业建设规律,组建一流专业集群,形成鲜明的法大特色。
以教改项目为抓手,促进教研教改不断深入。出台《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围绕“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开展教研教改项目。八年来,累计立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53项,获批省级及以上项目31项,其中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6项。
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系统推进教材建设
加强党对教材工作全面领导,健全教材建设管理机制。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对本科教材选用工作负总责,成立本科教材选用委员会负责学校的教材选用工作,成立教材选用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把关教材选用的政治导向。本科教材选用以《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教材选用管理办法》《中国政法大学境外教材选用管理办法》为指导,坚持“马工程”重点教材首选和全覆盖原则,坚持选用优质教材,强化基层教学组织选用、教学院部审核、本科教材选用委员会审议、学校党委审核批准的四级教材选用管理体制。
聚焦新时代法学特色,积极引领全国法学教材建设。不断提高教材质量,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出版资源、数字网络平台优势,构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法学教材体系。凝练习近平总书记交办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配套“马工程”教材,在全国率先编写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系列教材;组织编写“中国特色法学教材·法学方法与能力素养”系列教材,着力对法学专业学生进行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学方法训练;创新打造“法哲学与法理论口袋书”系列教辅教材,提升法理学教学效果;面向时代需求,打造新兴学科教材建设,编写:“涉外法治”“纪检监察学”“数据法学”等系列教材,教材建设成果颇丰。
加强教材研究,建设法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紧紧围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主题主线,积极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一体推进教材选用、编写、落实、执行、监管、出版等各环节工作。2023年,成功入选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唯一法学教材基地,服务国家法学教育发展和教材建设重大战略,推动提高教材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教材建设、管理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
五、强化系统集成,全方位推进课程建设
树立金课标杆,统筹推进课程、教材、实习实训体系建设。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课程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三方面着重入手,形成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格局。研究生院根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教学示范课程评选和建设办法(试行)》,在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评选研究生教学示范课程,充分发挥课程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2024年启动交叉学科国际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课程招采工作并于12月完成协议签订工作。继续推进专业学位在线示范课程建设,组织完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民法学”等4门课程的录制工作并通过教指委审核验收。
教学成果成绩显著。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持续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内涵发展与模式创新,取得一批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效应的重要成果。在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四型人才”导向的“四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学训一体”法律职业伦理教学模式的开创实践与创新推广》《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等4项成果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12项成果获评北京市教学成果奖,其中《新时代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获评特等奖,形成了面向国家需求、突出法学优势的成果集群。
六、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深入推进国际课程建设,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统一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要求所有本科生至少修读2学分国际课程,实现国际课程在本科所有专业的全覆盖。近八年,学校不断推进国际课程建设力度,积极整合中外一流师资资源,实现春、夏、秋学期国际课程开课常态化。共有来自美国、意大利、德国等24个国家和地区的744人次国际教师和335人次校内教师开设国际课程1079门次,累计选课学生人数26328人次。自2025年起,每年建设10门以上研究生国际课程,优化研究生国际课程体系。
大力推进本科生国(境)外交流交换,搭建海外实习实践平台体系。近八年,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校级项目派出优秀本科生、研究生赴国(境)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交流学习;积极探索国(境)外实习实践项目,近八年学校选派100余人次赴联合国纽约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荷兰海牙国际刑事法院、亚非法律协商组织等进行国际组织实习;研究生赴国际组织实习在人数和质量等指标上位居国内高校前列。此外,学校与香港律政司、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马怀德校长访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时慰问正在开展实习的同学及留任的法大校友
七、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推进本硕贯通培养选拔模式改革,实施“大类”招生改革。持续优化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合理设定定向就业招生比例,探索实施“先录取后双选”招生改革。扩展本科直博、硕博连读招生方式,构建形成多元化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体系。实行招生计划动态调整,向国家急需和市场需求大的专业倾斜。八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显著扩大,增幅为40%;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实现跨越式扩增,增幅145%,2025年首次招收法律博士专业学位,招生人数位列全国首位。学校研究生生源质量不断提升,研究生推免数量增幅近60%。
改革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全面梳理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围绕招生、培养、毕业、学位、导师、学籍、档案等关键环节制定和修订《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定》《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管理办法》《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高水平学术成果评审认定办法》《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匿名送审规则》《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等系列文件,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制定博士研究生学制更加适应教育规律、结转毕制度改革畅通退出渠道、完善博士研究生毕业发表学术成果条件要求、探索分流退出机制和学业预警机制,加强校院协同、部门协同、科室协同,质量把控关口前移,强化培养过程监督,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全面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类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新增法律博士、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与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联合培养应用型法学博士研究生,与中国纪检监察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为实务部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领军人才。

中国政法大学2024级应用型法学博士研究生入学留念照片
分类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材和案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与训练。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建设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60余个,构建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