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深化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人才工作会议召开

来源:新闻中心   1-12   阅读:
T AAA

(记者 黄楠 唐文敏)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考察我校重要讲话精神,我校于2020年1月11日上午在昌平校区召开中国政法大学人才工作会议。全体校领导出席会议。全体处级领导、各二级单位研究所所长、教研室主任、部分二级教授、青年教师代表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高浣月主持。

党委书记胡明在讲话中强调,学校召开专题人才工作会议,是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大举措。要坚定不移地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学校各方面事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胡明在会上讲话 卢云开 摄)

胡明对做好人才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提高站位,充分认识人才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在学校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对于落实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完善机制,切实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任务和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各级党组织的职责。三是思想引领,大力加强人才队伍的政治建设。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切实做到“四个统一”、坚持“四有”标准。四是统筹协调,凝心聚力共建一流人才队伍。要协调处理好阶段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关系;处理好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的关系;处理好催生动力与传导压力的关系;处理好分类管理与统筹兼顾的关系。

高浣月在作人才队伍建设报告时指出,近五年来,学校大力延揽人才,教师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创新培养模式、教师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完善分类管理,教师分类评价机制初步建立;提升收入水平、建立健全薪酬分配体系。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师梯队建设不尽合理,有些学科青年教师后继乏人;高层次人才储备明显不足;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师风建设仍有薄弱环节;校内绩效工资改革仍然有待深化;非教学科研岗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事处处长吴平详细解读了《中国政法大学建设一流人才队伍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吴平表示,建设一流人才队伍要深入落实,持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要育引并举,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要机制创新,重点推进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要培评结合,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要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教师科研学术能力;要协同创新,有效推动教师提升社会实践能力;要交流合作,注重提升教师国际竞争能力;要严格管理,深化评价考核制度建设;要立足发展,积极推进管理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要提升认同,扎实推进学校软环境建设;要薪酬激励,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制度。同时要从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强化院部主体责任、落实人才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对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组织保障。

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霍政欣、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米莉、法学院院长焦洪昌、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于飞、社会学院院长赵丙祥、青年教师代表李莉、学生处副处长王彤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发言。

校长马怀德指出,学校始终将人才工作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造就了一支政治素质好,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开创了人才工作和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马怀德在会上讲话 卢云开 摄))

马怀德就人才工作提出六项要求:一是要提高认识,重视人才。要形成“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学校核心资产”的意识,在情感上关心人才,政策上激励人才,制度上保障人才,把人才工作作为党政负责人首要职责,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一级督一级的工作格局。二要抓紧制定规划,布局人才。科学制定各学科人才发展规划,梳理现有基础,分析存在问题,明确建设目标和任务,打造以学术带头人为领军、以优秀中青年人才为骨干、以拔尖青年人才为支撑,结构合理、持续发展的人才团队。三要积极完善评价体系,激励人才。发挥好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实施好一系列支持和培育计划,制定好人才评价标准和体系,提升新入职教职工的科研贡献度。四要增强实践能力,锻炼人才。搭建教师实践锻炼平台,促进对教师理论教育与实践培养的深度对接,推动教师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提高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五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严管人才。要健全制度,落实准则,发现问题,坚决处理,绝不姑息。六要完善保障体系,爱护留住人才,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条件和发展空间。

编辑 陈睿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