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法大  >  正文

第四届“中国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12-23   阅读:
T AAA

12月14日至15日,由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合作》,来自国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华侨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等十余所高校、智库同仁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丹麦、马尔代夫等国共60余位与会学者提交论文并参加了研讨。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常保国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穿越两千多年历史,在全球化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它超越了传统经济合作的内容,更具备包容开放、文明互鉴的人文内涵,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探讨既具有中国意义,更具有世界意义。

政管院副院长任洪生教授认为,以“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合作为会议主题正是立足于政管院国际政治系在东北亚区域问题上的研究优势、顺应当前国内外形势重大变化和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现实需求,而“中国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连续举办也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化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本次会议具体分为开幕主旨演讲、分论坛研讨和闭幕主旨演讲三个环节。在14日上午的开幕主旨演讲中,日本东北大学大西仁教授结合特朗普执政后对世界体系的一系列破坏行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应成为重塑全球秩序的有效途径。俄罗斯学者瓦克西从经贸往来、高层互访和战略对话的角度分析了中俄两国在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取得的成绩与未来的挑战。丹麦奥尔堡大学伍福佐教授以详实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评估了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在经贸和基础设施层面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而且还可以在以气候合作为代表的全球治理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作为本次会议的特邀嘉宾,马尔代夫人民国家大会党理事会哈米德代表则从政府政策层面分享了他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对亚洲区域合作带来的重要机遇与实质性成果的认识。

清华大学刘江永教授为本次会议撰写了题为《“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理论:海陆和合论》的专稿,并在主旨发言中详细解读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理论渊源和战略高度。辽宁大学刘洪钟教授在题为 “中美贸易战视角下的东亚区域分工与调整”的发言中,以政治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最新研究进展准确定位了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烈英教授结合个人的研究从四个层面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内涵,强调在倡议实施至今的重要历史时期更需要加强对倡议的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教授则是在深入分析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发展变化基础上,对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定位做出了富有灼见的判断。最后,中国政法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韩献栋教授从美朝关系的发展现状入手,详细分析了对亚太地区安全和繁荣发展至关重要的大国政治和外交问题。

14日下午,与会代表们在两个分论坛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学术对话。第一分论坛的主题是“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外交,参会学者分别从历史研究、规范研究、双多边研究三个不同路径对论坛主题予以了回答。在历史研究路径中,世界知识出版社徐波老师从丝绸贸易的历史考据中得出应该将东北亚纳入“一带一路”的路径范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臧扬勤老师梳理了美日在东南亚开发合作的历史进程,提供了一个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参照系。在规范研究路径下,日本东京大学的高原明生教授将区域内国家比作星星,“一带一路”比喻成星座,生动解读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价值。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研究所耿协峰教授从全球主义的视角明晰了“一带一路”承载的新地区主义内涵,包括区域主义、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中国政法大学政管院国政系韩笑老师认为,从发展视域来看一带一路,它除了囊括传统发展议题中贸易增长和国际援助的部分,更纳入了国际合作的发展要义,使世界经济发展的价值规范由引领性变为合作型。

在双多边的研究路径中,中央党校林晓光教授从日本对“一带一路”政策态度的转变,剖析了日本对华合作观望、质疑但也期待的矛盾心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项昊宇特聘研究员认为虽然半岛局势的固有矛盾很难化解,但还是应该以中日韩合作为抓手推动地区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双向解决。中国人民大学朱晓琦老师就日本在东亚海洋合作,尤其是打击海盗方面做出的肯定,认为这有助于提升日本在东亚海洋合作事物的话语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唐奇芳老师认为东北亚次区域合作应该立足于现在的图们江开发协议,提升级别。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胡黉、清华大学刘莎莎(ShermatovaSayyora)和北京大学安然(Ankur Shah)三位老师则分别从一带一路在欧洲、在中亚、在中俄边境的项目落地情况,提出了关于项目建设面临所面临的诸如理解偏差、语言不通、项目停滞等函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分论坛的主题是区域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建华教授从美国多位政府高官和智库代表性学者的立场解析了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总体偏向负面的认知与行为反应。天津社会科学院葛建华研究员解析了欧盟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及中国的应对措施,将其分为谨慎进取型、积极合作型、持续加强型与深耕细作型等四种模式。辽宁大学李家成副教授探讨了韩国对中国“一带一路”的认知与行为反应,认为韩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主要受到美国的影响。韩国国立庆尚大学朴钟哲教授认为文在寅政府的和平半岛构想与金大中、卢武铉一脉相承,受到中美冲突、中韩摩擦的影响,未来可能会受到美国在韩国部署中程导弹的影响。韩国统一研究院的郑恩伊研究员探讨了中国当前对朝政策与中朝经济关系,认为新一轮制裁后,朝鲜GDP和中朝经贸额双双走低,朝鲜正在通过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业和制度改革,来规避制裁的负面影响。两位韩国学者的发言表明,安全因素和国内政治不确定性都将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健全发展。

《环球时报》英文版陈平主编则解析了“中巴经济走廊”在南亚区域合作中的示范效应并探讨了建设“中阿巴经济走廊”的可行性。中国政法大学政管院国政系曹兴教授探讨了“如何走出中美关系类型模式的困惑”,并将中美关系的演变概括为“曾经是敌人、注定是对手、最好是朋友”。江西财经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陈哲副教授从成本/辐射范围(区域/全球)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内涵,认为中国应塑造超越边界的区域共性。北京语言大学冷鸿基副教授则明确主张中国应当成为区域规范的引领者和权威性规则的制定者。中国政法大学政管院国政系副系主任李晓燕副教授通过总结冷战后中国外交的历史经验,提出“关系本位的区域主义”是中国区域合作的有效经验。中国人民大学邱静副教授通过对丸山真男思想的分析,探讨了不强调与西方对立、而强调个性的“非西方”思想形成的可能性。中国政法大学政管院国政系副系主任张飚副教授则从外交决策分析的视角分析了脱欧后英国外交政策“回归盎格鲁文化圈”的可能性以及其对英国“一带一路”构想认知的影响。

15日的闭幕主题演讲中,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林宏宇教授以中美关系为例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大国政治的影响,进而提出要充分重视华人华侨的贡献。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关贵海教授从中俄关系的角度阐释了在双边、多边和地区战略的不同层面两国合作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政党外交学院院长石晓虎教授则结合个人驻外经历深入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柬埔寨推进过程的现状、经验及其一般意义。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林民旺研究员全面追踪了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成果和各个国家合作深化的难题,并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的发展前景。中国传媒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仪名海教授在解释目前国内对“空间”概念的误读后,提出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空间合作”的机遇与前景。中国政法大学政管院国政系李群英教授结合个人的研究心得分析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合作现状与问题所在。主旨发言人从各自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现状与问题等进行了深入且多元的探讨。在闭幕致辞中,中国政法大学政管院国政系主任刘星代表国政系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周边安全研究中心对与会各方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今后仍将秉持开放多元思路,聚焦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重要课题,以中国安全与世界发展相结合为宗旨,继续开展包括继续主办“中国与东亚”国际学术会议等在内的各种学术活动。

在历时两天的会议中,不仅有六十余位专家学者提交论文和参与研讨,充分贡献了个人的学术智慧。还有来自新华社、中国外文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和评论人出席和聆听会议,并刊发了相关报道。同时,学院研究生深度参与了本次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上总结汇报了国际政治系研究生学术论坛的具体情况。“中国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依托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学科的研究优势,经教育部审批,由我校主办的系列高端学术论坛,目前举办了四届,自举办以来在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进一步提升了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乃至我校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度。本次会议由政管学院国际政治系、中国政法大学周边安全研究中心和朝鲜半岛研究中心共同承办,并计划将本次会议在学理研究和政策分析等方面产生的高质量成果进一步完善并择优出版会议论文集。

编辑 黄楠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