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子法大  >  正文

【CUPL正能量第226期】陈佳怡:做支教途中的微光

来源:校团委  文|团宣通讯社 梁雪炜 李梦瑶   3-28   阅读:
T AAA

(文|团宣通讯社 梁雪炜 李梦瑶)晨光降临,她悄悄把写有“吸烟有害健康,希望你能戒掉”的小纸条放在了“藏宝袋”中,让她惊喜的是,离开的那天,她收到了学生“我会努力把烟戒掉”的答复。在这场支教的旅途中,无数个这样细微又温暖的瞬间,让陈佳怡的大学生活有了新的选择,并与之产生了深深的羁绊。

人物简介

陈佳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1701班本科生。曾任一米阳光公益团队远程项目部部长,到江西、云南、贵州进行四次远程支教,参与过14项校内志愿服务,志愿时长总计773小时,连续两年获评志愿服务奖学金。坚持对贵州学校的同点支教,并帮助该校与政管院一米阳光公益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帮助该小学搭建起大学生与孩子一对一写信交流平台,实现了一百多名大学生与一百多名乡村孩子持续写信进行交流的愿望。曾为偏远小学对接筹集价值2500元的体育器材,帮助地方小学建立班级图书角,累计帮筹善款接近2万元。

奔赴内心的热爱

高中阶段,陈佳怡便想象以后可以像电视上看到的支教大学生那样去帮助山区的孩子们。2017年9月结束高考的她开始拥抱崭新的大学生活,11月,陈佳怡通过报名选拔成为“一米阳光”江西支教队的一员,开始了她的支教初体验。

支教的旅程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轻松简单,提前准备好了教案和课程设计,却没预想到当地艰苦的环境。地理偏僻、环境恶劣,支教队员们没有一间像样的宿舍、一张像样的床,连取水做饭都成了难题。“厨房里没有水池,我们需要拿着桶和盆去学生食堂接水,再抬回来,洗碗的地方也没有灯,我们就打着手电筒摸黑”,回忆起支教的环境,陈佳怡至今仍记忆深刻。

经过初步的了解,队员们掌握了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当地的教育资源极为落后,孩子们考取乡里的中学都万分艰难。云南的冬天并没有暖气,支教队员们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还不时感叹着天气的寒冷,“最让我震惊的就是,学生们居然是穿着破洞单鞋来听课”,看着孩子们在讲台下明亮的眼神和专注的神情,陈佳怡坚定了之后继续参与支教的决心:要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2019年暑假伊始,快要步入大三的陈佳怡面临了更多的选择:随学院老师回乡调研或是参加国庆阅兵方阵,都是锻炼自己的宝贵机会。“当时候也纠结过,毕竟调研和国庆方阵也是我很想去尝试的事情”,在纠结和犹豫中,陈佳怡又回想起当初支教的情景,小姑娘拉着她的手问:“老师,你们明年还来吗?”重新踏上支教的那一刻,所有的纠结都云消雨散,陈佳怡明白了支持她回来的,不止是承诺,还有早已与之深深联结的情谊与缘分,“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它值得,就足够了”。

不期而遇的惊喜

迈开脚步,走向山村,面对着漫漫青山与漫天繁星,在一双双纯洁的眼神中,陈佳怡感到一种纯粹正在涤荡自己的灵魂。用一颗最诚挚的心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去真真切切地见证这个世界上另一群人的人生一角,也会收获不期而遇的惊喜。

课堂上,陈佳怡不仅教给孩子们很多基础知识,还开设了安全教育、广播体操、音乐美术等全方面发展的课程。在美术课上,陈佳怡让孩子们用白纸和收集的叶子做一幅画。起初,陈佳怡并没有对孩子们的作品抱有多高的期待,“低年级的小孩连胶水都不会用,可能没办法做出来什么作品。”可最终孩子们完成了内容丰富、古灵精怪的作品——哪吒闹海、海底世界……“你没有办法想象得到,孩子们是如何只用叶子创造出来的。”有个小女孩,一边做手工,一边讲了一个会飞的孔雀、可以结饼干的树的故事,而平时在班里最闹腾的男生,在全神贯注做手工的时候也有着一种专注的感染力。孩子们的专注与想象力令陈佳怡颇为欣慰,“真的给了我太大的惊喜,这节课开对了!”

每天9点的大日头下,陈佳怡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跳广播体操。“虽然很晒,但真的挡不住孩子们的热情。”在支教之初,学校临时缺少一位广播操老师,于是陈佳怡“临危受命”突击学习广播操,在开营前,她只用了三天就学会了要教导的广播操,久而久之,学校的广播操都变成了陈佳怡来教。有时阴雨天课间操中断,陈佳怡便带着孩子们在教室里上音乐课。“老师你把音箱点开,我们要唱歌。”小小的音箱承载着孩子们的期待,歌声伴随着笑语,点缀着这个静谧的乡村。

在十几天的彼此陪伴中,拥有很多美好的值得期待的可能性。孩子们想象飞扬的作品,“藏宝袋”中一张张温柔的纸条,被隐藏的潜能逐渐显露,纯洁的眼神里流连的满足与感激……乡间的倒影刻映着自己支教的初心,“原来不经意间,这个群体、这件事已经与我息息相关,越来越觉得自己放不下这个地方、这件事。”

继续点亮支教旅程

在给孩子们上《妈妈的手》诵读课时,陈佳怡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妈妈的手,一个孩子直接举手大声说:“老师,我没有妈妈”,紧跟着另外两个孩子说:“我也没有。”那一刻,面对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面孔,陈佳怡的心仿佛被击中了。

经历了四次支教后,陈佳仪明白了短途支教的陪伴以期给孩子们带来新世界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些经历让她开始重新审视大学生支教这件事,意识到大学生支教活动与社会呼应密切相关。“我知道自己能做的太少了,但哪怕只有一点点,给了他们童年温暖的记忆,就是值得的”。

一次支教结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结束,对陈佳怡来说,支教从来没有所谓的“最后”。每次从支教地离开时,总会有孩子问陈佳怡:“老师,你明年还来吗?”陈佳怡满是纠结:“一方面由于自己的学业规划,没有办法确定明年能不能来,另一方面孩子们又真的对我们可以回来这件事很期待。”为了更好地迎接下一场支教,陈佳怡报名参加了益微青年开办的对于偏远山区支教的相关培训。

从支教地回来后,陈佳怡依然和孩子们保持着信件上的联系,和孩子们分享各自的学习生活。支教点的莫老师来信说,孩子们收到信后听话了很多,习惯也变好了很多。

在去贵州支教前,陈佳仪向公益组织“益微青年”申请“体育盒子”项目,为当地孩子筹集了数目不菲的体育器材,“申请通过的那一刻,我松了一口气。”

陈佳怡是万千支教者中的一员,以微光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点点微光汇聚成暖阳,越来越多的支教者在支教的旅途中收获温暖、传递温暖,以爱之名陪伴孩子们,坚定前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