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直击法大  >  正文

第二届全国高校“全球治理概论”课程教学研修班成功举办

来源: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  文/陈秋丰 图/汪家锐   7-18   阅读:
T AAA

2018年7月14—16日,“博雅大学堂——第二届全国高校‘全球治理概论'课程教学研修班”在我校国际交流中心顺利举行。此次研修班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研修班邀请了我国国内全球治理研究卓有成就的俞可平教授、秦亚青教授、蔡拓教授、吴志成教授、杨雪冬教授和刘贞晔教授等知名专家授课。来自全国三十余所高等院校的五十多位青年教师参加研修班。

开幕式上我校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蔡拓教授对主讲嘉宾和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老师们在持续高温的天气下参加此次研修班。他说全球治理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尽管有了快速发展,但对于全球治理教育仍非常欠缺,所以此次会议旨在提高我国高校全球治理相关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水平,并增进高校相关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北京大学出版社杨立范副总编简要介绍了北大社与全球治理这个学术话题相关的社科图书,表达了对与会老师们的热情欢迎,希望此次研修班能够对我国高校的全球治理研究和教学起到星火燎原的促进作用。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教授热情寄语这次研修班希望各位老师可以通过这次研修班加深对全球治理的了解,传播全球治理的知识,提出更多更有意义的课题。

14日上午,俞可平教授做了开篇主题演讲“全球化与当代世界”。俞可平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全球治理的学者之一,他曾力主将“global governance”翻译成“全球治理”,使之成为现在通行的翻译范本。在这次演讲中,俞教授解剖“全球治理”出现的起源、本质与发展方向,并认为人类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俞教授强调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和事实,我们要对全球化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它本质上是一个内在地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既是普遍性,又是特殊性;既包含有一体化的趋势,同是又含分裂化的倾向;既有单一化,又有多样化;既是集中化,又是分散化;既是国际化,又是本土化;既有利于世界主义,亦助长了民族主义。因此中国要从理性出发,制定我国应对全球化的治理战略,积极参与全球价值与秩序规则的建构,承担更多的责任。

(俞可平教授做开篇主题演讲)

14日下午,蔡拓教授就“全球治理的新阶段与当代中国的作为”发表了主旨演讲。蔡教授以全球治理与全球化、全球价值、国家利益、全球公共物品、整体治理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的关系为轴线,正本清源,认为全球化更应该是世界体制结构、治理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的变化,而不仅仅是经济现象。全球化的核心价值是全球主义,是对由个人组成的人类整体性的强调与关怀,而不是自由主义,所以需要重塑全球化概念本身的意义。在演讲中,蔡拓教授首先阐述了全球治理的兴起与发展,认为全球治理的兴起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秩序的变革、既有国际关系理论的不足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密不可分。其次,蔡拓教授又详细介绍了当前全球治理包括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发展治理、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安全治理和全球公域治理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现状。再次,蔡拓教授结合当前全球化发展的新情况,提出全球治理出现的新形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特点为,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存;全球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失衡;全球贸易争端频发;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等。最后,针对全球治理出现的问题,蔡拓教授指出,全球治理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趋势与走向,其关键是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完善制度建设,全球治理的现实关注点是不断落实全球正义与平等,全球治理的重要依托是深化国家治理。

15日上午,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做了题为“新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的主旨演讲,介绍了他对全球治理的最新思考。秦亚青教授从事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多年,在实践上也深入参与了中国对外交往的过程,对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有更加切身的体会。秦教授指出全球治理具有紧迫性、跨国性、合作性和关联性这四个重要特征,在历史上也形成了三种全球治理观:霸权治理、关系治理以及规则治理,就目前的现实来看,规则治理占主导,但其他两种治理方式也在发挥作用。秦教授强调合作是全球化时代共赢的基本途径,国际制度在全球化和跨国威胁时代是国际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需求和治理的基本形态。秦教授在全球治理路径中更为强调多边主义,认为冷战以来全球各国出现多种共识,其中最重要的共识是多边制度主义共识。尽管后冷战时期更多的是霸权主导下的多边主义(秦教授称其为旧多边主义),但秦教授认为,多边主义从根本上否定霸权,霸权可能会帮助多边主义形成,但真正的多边主义本身的发展一定会使其成为霸权的掘墓人,并形成新多边主义。

15日下午,中央编译局文献翻译部主任杨雪冬研究员进行关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机制与前景”的主旨演讲。杨雪冬研究员围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这个主题展开,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介绍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愿景,探讨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内外部动力,分析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面临的困难和前景,深入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发展阶段、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动力机制、国内治理与全球治理的互动、全球治理的困境与中国的作为等四大核心主题,并强调要从中国的立场出发认识全球治理,从全球的角度审视本国的发展和治理改革。

16日上午,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刘贞晔教授作了“全球治理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专题教学模式”的演讲。刘贞晔教授首先介绍了全球治理课程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设置与发展情况,其次向大家分享了研究所教研团队在全球治理课程中专题教学模式的探索,包括专题教学与原理教学内容的安排、确立专题教学选题和素材搜集等各项选择。最后刘贞晔教授以中国加入WTO、“亚投行”创立、“一带一路”倡议为案例,现场为大家进行教学演练。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讲师杨昊博士亦也在该专题的演讲中向大家分享了在全球治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经验。

16日下午,南开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吴志成教授作了“中国的周边安全治理”的主旨演讲。吴教授一直将学术研究的重心放在全球治理领域,因而对全球治理有较深入的见解。吴教授认为全球化发展到现阶段,其负面影响逐渐显现,经济发展、国际安全、气候环境以及国际秩序等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这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在本次演讲中吴教授将中国周边安全与全球安全治理相结合,分析了中日关系、朝核问题、中俄关系、中印关系、中美争端、南海问题等与中国安全密切相关的国际问题与双边关系。此外,在演讲中吴教授还着重分析作为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以及藏独、疆独等安全问题。

(第二届全国高校“全球治理概论”课程教学研修班)

三天的研修班圆满结束,在这三天里,各位授课专家紧紧围绕全球治理的主题,深入分析了全球治理概念以及中国与全球治理的关系,并就全球治理发展与我国的对策提出了针对性的见解。各位参加研修班的教师纷纷表示,此次研修班对于他们开展全球治理的研究和教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有意义,专家们的主题演讲为他们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开辟了新的思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并提出回去就决定或建议所在院系开设“全球治理概论”相关课程,为拓展中国全球治理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编辑 李叶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