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读书伴成长,书香润人生。为引导学生爱书、读书、品书,学校号召深入广泛开展“学习圈”活动。“学习圈”活动主要以学生自愿组合的读书会、学习小组、学习俱乐部、专题讲座、学习社团等为形式,以倡导读书、推荐图书、引导读书、指导读书、自发读书为内容。学校和学院搭建平台,倡导师生齐参与,品读话经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培育良好的学习氛围。

追溯经典 以读书为志业
——人文学院读书会纵览
古典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的马克斯•韦伯,1919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做了一场题为《以学术为志业》的经典演讲。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2012级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陈师明,他以读书为志业,建立了一个无形的书院、开办了一个开放的、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社科思想读书会,这个公益开放读书会叫“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致力于分享人文、通识、博雅教育精神,古典为本,中外并举,发力第二轴心时代,让中国大学生重新读书,让中国人重新开始读书。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基于互联网分享、交流和传播,早期是一个新型的、松散的网上读书会,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会训,书友来自全国各地各高校,以大学生、青年人为主。他招募志同道合的书友志愿者成立了FRC金鹰群,负责管理日常事务和活动策划。2013年12月8日,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成立四周年之际,在北京五道口的706青年空间举办了第一次线下读书会,来自人大、法大等北京高校的十位同学一起分享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正式由线上走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读书会模式。分享传递价值,思想创造未来,行动改变生存,由于这样一个读书社交平台的搭建,许多爱好读书的奇葩得以知晓彼此,犹如滚雪球越滚越大,读书会所倡导的自主学习、自我启蒙、通识教育、人文教育、公益精神影响了许多人,现在书友会达到5000多人,人人网主页来访已达66880次。
谈起为何创办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陈师明坦言由于来自农村,家境一般,上大学以前基本上没有看过多少课外书,上大学以后倍感与同学之间的差距,奋起读书,一天偶然从同学看到《富兰克林自传》并借来一读,被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故事所深深打动,于是有了“公共读书树洞计划”。在人人网开通一个帐号,专门用来发布、分享和记录看到的、读到的书单丛书、经典语录和读书笔记及名人演讲,这个网上读书会以“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为名,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到后来他发现这已经不是一个人的读书会了,越来越多的同学被这个主页所吸引和激励并加入进来。他本科从吉林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读研,继续管理着这个主页,同时发布以北京高校为主全国各地讲座信息和录音视频。
他最近在中华人才思想道德网实习,把办读书会的感悟写成了文章《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与第二轴心时代》,于2014年3月14日发表在该网,转发到人人网后,获得了学校领导的好评。
除了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人文学院还创办了其他的读书会。
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刘震创办了以“追溯经典、品味人生”为主题的读书会。接受采访时刘震表示:“我们读书会是以研读中国传统典籍为主,同时兼顾各个学生的研究方向及课程安排,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看出读书会确实充实了学生哲学背景知识,对学生未来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是学生正常课程的必要补充。”
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本科生优秀班主任李虎群则给自己开办的读书会起了一个颇为典雅的名字——志学会。“志学”二字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李虎群对同学们寄语道:“读书要读经典著作,读书要明道行道。明道是要深刻理解书的内涵义理,这需要读者用心去读书,不能仅仅看二手文献、浅尝辄止,而是要深入研读原著;行道就是要把在读书中感悟到的道理落实到自己人生中,真正去践行“道”,做到知行合一。”将读书与做人做事结合在了一起。 读书会举办以来,已经研读过《诗经》《礼记》《尚书》《春秋》《易经》《四书章句集注》等诸多中国传统经典。
人文学院读书会一如既往如火如荼地进行,同时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精神,在总结前期开办读书会经验的同时,也发散思维,积极献策,探讨如何更好的引导法大学子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营造浓厚的“追溯经典、品味人生”的氛围,为法大奠定更为深厚的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