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教育的“尴尬”
潘辰唯是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研三的学生,马上毕业的她将目光锁定在了更多具有国际背景的工作单位,“通过在中欧法学院三年的学习,我觉得我们有实力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小潘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她的一个师兄,面对国内很多高薪企业抛出的“橄榄枝”,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国际刑事法庭缅甸分庭,他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法律人才参与国际事务很少,我愿意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件事给小潘触动很大,“中国不缺处理离婚、债务纠纷的法律人才,但是没有几个能与世界对话,我身边的很多同学也是抱着这个理想来中欧法学院读书的。”小潘说。
“中国不缺法学院和法律人才,到现在为止有近700家,法学专业在校生人数已达几十万人,但是我们急缺具有成熟的全球化意识、国际视野,能够适应未来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法律人才。”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中方联席院长刘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年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一个很大困难就是法律障碍。由于对所在国的法律不了解,有的企业承受了巨大损失。中国缺乏优秀的涉外律师,在国际仲裁机构胜任仲裁员的人数也较少,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一大批高级涉外法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法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与国际事务,首先要有国际视野。”小潘很庆幸,当初读研选择了中欧法学院,从第一年开始,在中欧的课堂上,已经能经常见到不同肤色、不同国家“殿堂级”的大法官、法学教授给学生们上课。“学院还专门请来了WTO上诉机构‘大法官’来上课,虽然时间不长,但是信息量很大,是真正的多元化、跨文化交流。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法学世界。”
希望更多中国年轻人走向国际舞台
“我们的合伙人来自欧洲11个国家的12所大学,中欧法学院跟欧方之间有非常密集的交往,每年来中欧法学院授课的欧方教授数量都在100人左右,平均三天一个人。”刘飞介绍说。
在刘飞看来,法学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是法学学生最重要的两个能力,尤其是法律英语的运用能力,“中欧法学院在这两个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据刘飞介绍,中欧法学院主要招收硕士生,每年招生规模100人左右,学生在中欧法学院学习三年,可以取得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律/法学硕士和德国汉堡大学的欧洲—国际法两个硕士学位。“中欧第一年的课程主要是中国法的学习,一般硕士培养项目中两年到两年半的课程全部在第一年完成;第二年是欧洲法律制度的学习,来自欧洲11个国家12个合伙院校的著名教授到北京来为中欧法学院的学生上课,这样让学生在学习中国法、欧洲成员国法律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法律英语的能力。”
“学校非常重视英语能力的培养,我们开师生见面会、研讨会通常都是中英双语。学习很辛苦,但很充实。”小潘说。
“除却扎实的理论知识,法学教育尤其重视具体实务操作,在中欧法学院,很多教授都是具备国际事务操作经验的‘大佬’,他们在上课的时候会举出很多典型实践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欧洲法律实务的运作,其次我们非常注重学生利用法律知识对外交往,比如我们今年将会调整欧洲法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到欧洲上选修课,短则两三个礼拜,长则两个月,并且互认学分。这样让学生对欧洲法律教育有一个切身体验过程。”刘飞表示。
“由于前期的积淀和密集学习,在实战课中,我们的汇报成果得到了欧洲教授的赞赏,这也体现了我们项目的学生在一次小小的‘国际竞争’中展现出的优势。”小潘欣喜地说。
“除了培养学生和科学研究,中欧法学院还有一个职能就是职业培训。学院成立这些年,已经培训了4000名以上中方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我们也和中方的主要培训机构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比如国家检察官学院和国家法官学院。另外,我们也与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合作开展涉外顶尖律师的培训项目。这也将中外合作办学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刘飞介绍说。
短短几年,已经有几百名毕业生分赴国际国内法律岗位,“我们希望中欧法学院是高端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中国高端涉外法律服务人才面临奇缺的状况,比如处理反倾销、反补贴国际争端的人才,有人说过,全国可能不到500人,所以这个人才市场需求非常大。因此,我们希望将来在高端法律服务市场能有更多中国年轻人的身影,更好地保护中国企业的利益,维护政府在法律争议中的一些权益。”刘飞坚定地说。
文章来源: http://dzb.rmzxb.com/index.aspx?date=2014-04-09&verOrder=09&banzi=8&paperType=rmzx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