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适逢雷锋纪念日,当我们重温那些感动的同时,一位爱心天使正在空军总医院里用她的行动和勇敢演绎着今天的“雷锋故事”。她的名字叫文敏霏,是法大社会学院2012级应用心理专业的学生。

当学校领导来探望刚刚捐献完造血干细胞的她时,这位瘦瘦的女孩,并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只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然而双眼中释放出的那股热情却蕴含着强劲的力量。就是这样一个女孩,用自己的行动感动着法大,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就是“雷锋纪念日”中最灿烂的一抹阳光。

文敏霏来自广东东莞市,品学兼优、善良朴实,曾在多个学生社团中参与实践,用执着和坚持书写着精彩的青春;同时还曾勇夺短跑冠军,用汗水和毅力向观众展示着自己永不服输的乐观。
一向乐于助人的文敏霏,在得知配型成功后却曾经喜忧参半,喜的是一个被命运判了死刑的人因为自己而将迎来全新的希望;忧的是她担心爱她的家人父母将不会理解她的决定。她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并耐心地向父母讲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方式、过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捐献意愿。在她心里,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挽救一个生命,是自己最感自豪的事。她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深深打动了父母和朋友,得到了他们的全力支持。一颗跳动的红心,就这样持续不断地传递着自己的爱,诉说着自己的一份真情。

3月5日上午,文敏霏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第一次采集捐赠,由于被捐献者是体重为70公斤的男士,日后仍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捐赠。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冯世勇、社会学院分党委书记王晓宏来到空军总医院,代表学校和学院表达了对这位爱心小天使的关心慰问,并鼓励她勇敢面对困难。得知她身体并无大恙,冯世勇向她竖起了大拇指,表扬了她勇于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他希望文敏霏能够鼓励更多的同学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来,真正践行雷锋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处、校团委等单位负责人也来到医院共同探望了文敏霏同学。

冯世勇特别表达了对文敏霏父母的感谢,希望他们能永远站在女儿身后支持这位爱心小天使。他回忆了法大学子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光荣史,他说,文敏霏是第4位配型成功的法大学子;法大一直致力于公益教育,学生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爱心活动中绽放着自己的光彩。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心灵的感化、品格的培养和灵魂的塑造。在文敏霏之前,商学院2007级钱丽、法学院2007级张骥和社会学院2004级向煜暄等三位同学也参与了造血干细胞的捐赠,他们与文敏霏一样,都有着一颗热忱的心、一份善良的情,不仅自强自立,而且热心于公益事业,用自己的点滴行动诠释着“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精神,展示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新面貌。
在此之前,当社会学院得知文敏霏同学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时,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同学都十分关注。社会学院分党委书记王晓红积极与北京红十字会联系,详细了解捐献的细节和捐献后调养的注意事项;从文敏霏入院到捐献,学院的老师和同学每天都去探望和陪伴,为文敏霏同学带去全院师生的支持。
与此同时,中华骨髓库、北京市以及昌平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也来到医院看望这位可爱、可敬的法大学子。据他们介绍,我国目前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有近百万人,要成功地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捐献者与患者之间的HLA型必须相合,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所以必须建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而且参加的志愿者越多,库容量越大,患者找到相合捐献者的机会越多,“生机”也越大。但是,很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存在误解,认为捐献后会影响自身造血功能和健康。实际上,无论从采集方法和过程来说,捐献造血干细胞都是极为安全的,对供者的身体健康也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现代造血干细胞移植法采用从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细胞,整个采集过程是在一个封闭和符合医疗安全要求的环境中进行。整个采集总共大约10克的造血干细胞,含部分血液成分,一般是50~100毫升,比一次献全血的血量还少。而且人体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新陈代谢,进行着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一周至两周内,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并不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探望接近尾声,文敏霏微笑着和各位老师话别。面对着种种的关怀和叮嘱,她始终微笑着、感谢着,“我没事,请您放心”。她转达了对社会、学校、学院和亲朋好友的感谢之情,她期待更多的同学们能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为功德无量的公益事业做一点自己的贡献,为每一个生命的延续点亮希望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