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校成功举办2012年度第三届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会

来源:学生处 图/摄影工作室 于华   7-7   阅读:
T AAA

7月5日上午,我校第三届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会在国际交流中心多功能厅召开,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冯世勇、组织部部长王立艳、宣传部部长刘长敏、保卫处处长林发军、武警部队驻中国政法大学后备警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朱克寒中校、后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恽鹏远、学生工作部部长卢少华、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兼就业与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以及各学院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学生辅导员和论文获奖者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张永然主持。

继2010年首届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会举办以来,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学生工作系统不断总结经验,深化研究,使得学工系统的理论研究工作年年上新台阶,年年呈现新面貌。学工理论研讨会的召开作为学校建设学习型学工队伍重要举措,对于探索新学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新路径、新方法、新举措,切实提升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着深远意义。

本届理论研讨会根据教育部的有关工作部署,结合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实际,提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实证为基础,要求运用相关理论深入研究我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本届研讨会召开时值法大甲子华诞,更是成果丰硕的一次,共征集论文65篇,涉及队伍建设、思想教育、学风、就业、安全稳定、心理、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严格的学术打假程序后,经由学校专家领导组成的评审组慎重评议,最终评选出一等奖四名、二等奖十名、三等奖二十名、优秀组织奖两名。

会上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兼就业与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宣读了《关于表彰2012年度第三届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的决定》。相关领导为获奖同志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随后,与会人员就会议主题开展深入的交流研讨,学生工作部卢少华、法学院陈维厚、比较法学研究院罗智敏、国际法学院杨俊丽、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刘希庆以及法学院刘大炜等论文一、二等奖获得者分别就深度辅导、学生就业质量、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学生工作以及学生党支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等主题进行大会发言。

接着,卢少华对本学期学工系统工作进行总结。他认为本学期学工系统工作的具有大事多、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等特点。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工队伍呈现出高度的凝聚力、强大的战斗力、丰富的创造力和勇往直前、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在全体学工人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各项工作亮点纷呈、特色鲜明,获得了学校内外、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最后,冯世勇做总结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对论文获奖者表示祝贺以及对参与此次活动的各个学院表示感谢。冯世勇指出,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加强学生工作理论研究是当前高等教育新发展的需要。目前社会环境在变、育人环境在变、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在变,但学工队伍的职责和使命是不变的。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需要给学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要求广大学生工作者必须要开展系统深入的理论研讨,研究新的问题、掌握新的方法、探索新的规律、创新新的基础,推动实践工作的深入。他认为管理人、培养人、教育人必须符合时代特点,遵守教育的规律,这样才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他对本次学工理论研讨会给予高度评价,指出这次提交的论文具有视角新,有深度、数量多、质量高、针对性强等特点。同时,他也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要注重研究成果应用,因为这些成果大多是大家在实践工作中经验的总结,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我们要注重将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二是覆盖的面还不够宽,参与的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希望学校各相关部门和更多教学科研的老师也参与到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中来。另外还就学校暑期学生工作和开学迎新工作进行了部署。

研讨会后,学生工作部为52位学生工作者庆祝集体生日,与会领导嘉宾为“寿星”们送上了鲜花和生日礼物,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学生工作部长卢少华还亲手题写了贺卡祝贺老师们生日快乐。

附:获奖者名单

一等奖:

1、卢少华《助人自助 科学高效开展深度辅导工作——基于社会工作的理念和视角》

2、李秀云 卜路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特征研究》

3、王家启《十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研究综述》

4、陈维厚《影响法学硕士就业质量的教学因素研究》

二等奖:

1、张永然《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思想能力素质和学生工作调研报告》

2、刘希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特点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中国政法大学四年心理危机排查数据分析》

3、赵中名《浅谈“低碳校园”理念下活动宣传方式的转型——从传单的利用况看学生活动传统宣传方式的改革》

4、刘大炜 管晓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方式与途径研究》

5、刘端端《浅谈网络时代大学校园文化新载体》

6、杨俊丽《新时期大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7、许慧芳《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模式研究——以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例》

8、赵庆杰《大学生荣辱观的调查与分析》

9、韩文生《中国政法大学2008级法律硕士(非法学)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报告》

10、罗智敏《论大学生参与权与高校的民主管理》

三等奖:

1、王 彤《大学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

2、孙 璐《关于社团活动与学分制结合调研报告》

3、樊昌茂《论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建设》

4、陈育锦《从就业角度看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5、杨婷婷《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的调查分析——中国政法大学本科学生为例》

6、王洪松《“学生为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新契合——以“毕业晚会”现象为视角》

7、姚国强《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8、张 又《大学新生党员教育与管理》

9、张桂芹《深度辅导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探索与思考》

10、张西峰《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现状及对策》

11、王敬川《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12、杨怀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

13、李欣宇 汪澜《商学院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01-2011)》

14、何 欣《“破窗效应”理论与高校学业预警机制的完善》

15、袁 芳《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异化与复归》

16、赵云鹏《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与辅导研究》

17、阮广宇《对新时期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以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

18、王 芳《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思考》

19、胡梦瑶《构建以团学工作促进学风建设的新模式——以北京高校联合电影节为例》

20、王 东《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优秀组织奖:

1、法学院

2、民商经济法学院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