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甲子华章】校友访谈·一个班与一个学校的情缘——记61级政法系11班15名校友

来源:通讯员 马媛 实习通讯员 胡月 吴帅辰   5-16   阅读:
T AAA

正值法大60周年校庆之际,校庆庆祝大会分会场迎来了这么一群人,他们年龄最小的都有70岁,他们自发组织前来参加校庆。

“他们是我们今天在分会场唯一接待的校友”——校庆分会场接待人员表示非常幸运能接待这样一群校友,“我们没想到能接待到这群校友,之前校方并没有通知我们他们会来分会场,他们完全是自发的。”

这群61级的河北校友们在校庆之前自发组织了同学聚会,尔后集体赶来参加校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班聚完之后,当然就要校聚了”。虽然几位记者的年龄加起来也不及他们一位的年龄大,但从他们笑容灿烂的脸上,丝毫看不出这是一群花甲老人,并且,全班30多人,来参加这次校庆的就有一半以上,这种执着,不得不让记者感慨:该是对法大怎样的情感,才能让如此众多的花甲老人不顾路途的遥远,只为参加母校生日而跋涉。

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班级,人才辈出,在政法系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张建荣老师是校庆晚会老年合唱团的活跃分子,郑秦先生是当时3个法学博士之一,赵相林先生是原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还有杨永林先生是原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在这个并不普通的班级里的赵光造老师给我们讲述他们那个时代的班级情谊,以及学校对他的培育之恩。

“因为是文革时期前毕业的一届,所以,当时的时光真的是十分美好,班级在一起没有任何心眼,仅仅只是淳朴的同学情谊,朴素而且深厚,不掺杂任何因素的单纯。就这样,在一起,一下子就是几十年,我们是看着彼此白了头发的。”赵老师说着看向了会场内的老同学们。“我的老伴就是这个班里的。”赵老师自豪的说,“我们俩刚开始还是地下恋情,因为文革之前严嘛,不敢公开。我们就在一个团小组里一起学习,一起唱歌,直到64年毕业之前面临分配了,才公开出来。后来因为文革大背景要下边疆、下基层,就一起分配到了贵州检察院,在84年又调到河北省检察院,这样才回了故乡。对了,我们俩还都是河北的。”说到这里,赵老师幸福的笑了笑。他玩笑般给记者总结道:“是政法当了我这个红娘,而我们班是我们俩的归属啊。”

当记者问到重回母校心情怎样时,老师将目光转向窗外,久久凝视不语,眼中隐约透露着泪水。

之后老师擦干眼中的泪水,深情地告诉记者:“几十年了啊,你说我就怎么还忘不了这座学校的点滴呢,现在的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啊,一想起来大学时光,我就很怀念。当时我是拿着助学金来这个学校的,学校对我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没有学校当时的培养,也没我的今天。”

看到赵老师动情地与我们交谈,当年的班长宋江儒老师也加入了我们的采访之中。二老在谈到这个班级的种种之时,脸上的自豪与兴奋从没停过。“我们这个班别看人少,感情可好着呢!别看我们散布在大江南北,我们联系可密着呢!这次校庆你看我们这级,就我们这个班来的人多,我们快赶上一个团体来了。并且我们是自发组织来的,我们班虽然感情好,但我们对学校感情也深,毕竟我们都是从政法出来的,要饮水思源啊。”

刚好分会场的活动结束了,二老难以抑制的自豪与兴奋感染了从会场出来的班里的同学。老人家们纷纷讲述着自己班级的经历和与学校的缘分,热情之意令人难以抗拒。其中,校友牛长友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记者:“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的你们和我们不一样了,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不要荒废学业。学习的知识将来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在社会上有所作为。政法是我们第二个家,我希望,也能成为你们第二个家。”

最后,61级的老校友们也送上对母校的祝福:真心祝愿学校能够越办越好,成为世界一流的法科强校。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