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这是一场音乐与灵魂的碰撞——记朱亦兵大提琴乐团演奏会

来源:《人文报》姚美琪   4-12   阅读:
T AAA

2012年4月11日晚七点,由《人文报》主办的朱亦兵大提琴乐团公益演奏会在著名大提琴家、音乐家朱亦兵的带领下在学生活动中心学术报告厅拉开帷幕。此次演奏会共计8个曲目,旨在增进中国政法大学艺术气氛,亦是为了我校60周年校庆道贺,给法大师生带来了一次精妙绝伦的艺术享受。我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冯世勇,宣传部部长刘长敏,人文学院院长文兵、书记兼副院长杨军等与现场师生一起聆听了演奏会。

现场气氛热烈,观众有序检票入场,学术报告厅有限的空间里挤满了前来欣赏演奏会的观众。

演奏会开始后,冯世勇首先致辞,他指出,今晚的演奏会是朱亦兵先生及其乐团为法大建校60周年华诞之际送来的大礼,是送给每一位法大师生特别是现场的师生们的礼物,而高雅艺术走进校园,体现了一位有责任、有激情、有使命、有影响的艺术大家率领的团队与渴望艺术、渴求知识的大学生们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对于到场的师生必将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一场难忘的盛会。他代表法大全体师生对朱亦兵先生以及其乐团到法大进行公益演出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冯世勇在致辞中还详细介绍了朱亦兵先生及其乐团的情况(具体内容请看相关阅读),并祝愿本场演出获得圆满成功。

演奏会开始后,朱亦兵老师对曲目进行了解说,幽默而深刻的话语让现场笑声不断。第一曲演奏完毕,朱亦兵大提琴乐团全体起立向观众致敬。观众席掌声经久不散。此后朱亦兵老师用演讲和与队员互动展示为法大师生讲解西方音乐文化与思想,并共为法大师生演奏了近90分钟:罗西尼《威廉泰尔序曲》,柴可夫斯基《连斯基咏叹调》,瓦雷拉《EL58》,瓦格纳《盛大的乐曲》,格什温《蓝色狂想曲》,王立平《红楼梦组曲》 (紫菱洲歌、枉凝眉、叹香菱、聪明累、葬花吟),比才《卡门随想曲》将演奏会逐步推向高潮,观众没有一丝的乏味和倦怠,最后一曲终了,《人文报》工作人员为朱亦兵大提琴乐团全体成员敬赠鲜花,并赠送了现场出的刊有本次活动内容的《人文报》。面对法大师生的如火热情,朱亦兵老师决定加奏一曲《圣母颂》,更是把现场气氛推向最高潮。朱亦兵大提琴乐团台上起身谢幕,台下掌声雷动。在一片欢送声中,朱亦兵大提琴乐团离场。朱亦兵先生还带来了整整两箱dvd,送给全程站着欣赏演奏会的同学们。演出结束后,同学们久久不肯离去,争相要与朱先生合影留念。至此,朱亦兵大提琴演奏会圆满落幕。

此次公益演奏会,不仅给法大师生一次欣赏高雅艺术的机会,更是给法大师生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朱亦兵用他的音乐和人格魅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聆听者,拉近了音乐与观众的距离,受到了法大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相关阅读:

朱亦兵先生是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大提琴教研室主任,中国音乐协会理事,中古音乐家协会室内乐学会副主席,广西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特邀首席,中央民族乐团特邀独奏家,中国大提琴界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获奖第一人。

1987年,朱亦兵先生以大提琴第一名的成绩从巴黎高等音乐学院毕业,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这所欧洲最高音乐学府获得此荣誉的第一人。成为继马思聪、冼星海之后第3位获此学位的中国音乐家。他曾担任欧洲传统大型交响乐团之一—瑞士巴塞尔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15年,同时客席担任享有盛名的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近些年他走上欧洲指挥乐坛,至今指挥过德国慕尼黑、哈莱、杜塞尔多夫和柏林等知名交响乐团。

他可以定居瑞士,并“拿着欧洲交响乐团的第二高薪”,2004年,他毅然回国,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

朱亦兵大提琴乐团也名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乐团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极其少见的西洋乐重奏组合。足迹遍布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台等在内的祖国大江南北,数十个城市的机关、院校和社会机构。

朱亦兵大提琴乐团突破了以往室内乐难以接近社会基层的事实,用众多新颖的曲目选择以及明朗透彻的现场交流为中国内地的室内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广大群众及国家领导人的好评。朱亦兵大提琴乐团的巨幅图片被选为代表中国改革开放的文化符号镶嵌在祖国六十周年华诞“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彩车上。2010年乐团应邀出席荷兰国际大提琴音乐节,与柏林爱乐12把大提琴、法国大提琴家乐团、荷兰皇家音乐厅乐团大提琴组合等同台演奏,创立了出自中国本土发展的室内乐组合在国际舞台上的崭新地位。

该团体从新时代人的欣赏观点与角度出发,对交响乐、歌剧及室内乐中最精华的作品进行重新创造,充分利用大提琴独特的全音域演奏功能,挖掘大提琴丰富多变的声音表现力。改编东西方古典与当代作品,包括爵士、南美、非洲、阿拉伯等民间和舞蹈名曲,把传统古典乐用崭新的形式奉献给社会各阶层。

(编辑 米莉)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