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促进和帮助大学生就业,2010年3月,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和法大新闻网联合设置专题栏目,启动“求职经验谈——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求职经验交流系列报道”。系列报道一经推出,反响热烈。为此法大新闻网今继续与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合作,希望以此推动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求职经验谈》,顾名思义,本专题收录的都是今年已经成功找到工作的同学们的经验和体会,他们在这里畅谈自己的求职经历,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求职过程和感悟,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艰辛坎坷或许你正在经历,他们曾经的迷茫、犹豫或许你也深有体会。然而,要始终相信,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找到适合的方法,坚持积极的态度,再加上充分的准备,最终总会获得你想要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获得一次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精神洗礼。
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经验之谈,能有效激励全体毕业生提升就业观念、坚定报国志向、激励进取心态、实现成长成才。我们惟愿:“他们的成功成为我们的动力”。交流经验,分享感悟,让每一个法大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梦想,在这条最终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我叫韦烨剑,目前已签约某中央国家机关。今天,能有机会向大家介绍我的一些还不成熟的经验,我深感荣幸,文中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同学们批评指正。
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已成事实。我想对在校的,尤其是那些还未注意到就业形势的,或是虽然已经意识到,却毫无紧迫感,觉得离自己很遥远的同学们说,你们将要进入的是一个难以容身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但是,与此同时,我也要强调,你们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一个机遇。我们将从这个机遇——认识自我——开始谈起。
一、认识自我
人,尤其是中国人(或许带有一些主观偏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随大流。这样的事情频频发生在我身边。有师弟师妹要考研,我问他(她)为什么考,他(她)回答说“我的同学都在考”;身边大多数同学都在考公务员,我问他(她)为什么考,他(她)反问道“你不也在考”。更有意思的是,去年法律硕士学院分党委组织了一次就业经验交流会,会上有一位很优秀的师兄向大家介绍了他成功打败千万对手进入知名投行,获得高薪职位的经历。我身边的同学是否听出了该师兄在抓住这次机遇前所做的积淀我不得而知,我知道的是大家都注意到了一点,那就是他在读期间考取了证券从业资格证。于是乎一年来,仅在我们班报考证券从业资格的同学就占到了全班总人数的一半。
在这个网络化、碎片化的时代,有部分同学很少去认识自我,去了解自己需要什么,而是一味的追求身边人都在追求的身外物,生怕在自己的华丽的简历中比别人少添了那么一笔。孰不知自己的许多行为正在将独特的自己大众化、商品化。我曾经历过许多面试,每次都能听到不同的法大学子说相同的话。在作自我介绍和介绍自身优点时,对自己获得的荣誉、取得的证书、经历的实践等如数家珍;在介绍自身缺点时,则说一些如“经验不足”等无关痛痒的话。这样的同学不仅过着辛苦而又枯燥的大学生活,而且最终抹去了自身的特点——这个特点正是我开头所说的特点,也是我所认为的求职中最重要的东西。我的求职经历告诉我,一个连自身特点都不知道的人,一个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人,很难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
巴菲特在《大学毕业生应如何定义成功》一文中这样写道:“目前,经济不景气,私营部门一直不招人,转投公益服务事业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些残酷的现实(美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有关。因此,正在进行的重新校准(成功)不仅关系到对金钱的考虑,也关系到深刻得多的对价值的思考。艰难的经济环境迫使新近的毕业生在投身自己的未来之前停下来,思考一些基本问题。我到底想怎样度过一生?5年、10年或20年以后,什么会让我感到开心?我会为了什么而自豪?我会将什么视为真正属于我自己的东西——不会被下一次经济衰退夺走的东西?”“诚然,钱是好东西;炙手可热的职业会让人觉得开心。但我们并非真正的拥有这些东西;它们是我们租来的,随时可能被收回。我们拥有什么?我们的才干,我们的行为准则,我们改变现状的决心……我们的心灵和思想。”
巴菲特对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劝诫也同样适用于同学们。大家所面临的就业难使得希望随大流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想法显得如此天真。但是,它同样也给你带来了一个自我选择的机会。如果你愿意放下对眼前利益(包括金钱、权力等所有外在要素)的追求,时常去审视自己,去认识自己,去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是什么,去挖掘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追求又是什么,那么你将在求职过程中扬长避短, 找到一份真正符合自己的特点,自己也愿为之奋斗一生的工作。请记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别人追求的和取得的看着总是如此诱人,但是,只有追求适合你自己的,你才能在你有限的人生中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而你为家庭、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乃至为人类创造价值的能力(既不是你的工资条,也不是你的头衔)则是决定你自身价值的最重要标准。
二、持之以恒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出自《列子·汤问》的《愚公移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在作品中,智叟眼里的愚公是“不惠”的,因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更何况是太行、王屋二山呢?而在愚公眼里的智叟则是“固”的。去年,我给正读初中的弟弟写的家信中将原文用正楷认认真真地誊了一遍,希望他能够做一个“不惠”的愚公,而非“固不可彻”的智叟。正所谓知易行难,你纵使认识了自我,找准了目标,却依然极有可能半途而废。找工作亦是如此!放弃一个梦想是容易的,而坚持一个目标是可贵的。目标与梦想的区别并非在于其是否一定可以实现,而在于你是否愿意去坚持和追求。要成为一个卓越的人需要的就是愚公“不惠”的持之以恒的精神。而“懂得”放弃的智叟却是当今世上千千万万的普通人。
那么,该如何做到持之以恒呢?去年看到的一则小品或许可以给大家一些启示,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闹钟被放在了两只旧闹钟之间。两只旧闹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其中一只旧闹钟对小闹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3100多万次以后,恐怕便吃不消了。”“天哪!3100多万次。”小闹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另一只旧闹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一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天下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小闹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小闹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滴答摆了3100多万次。
当我看到这则小故事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我自己。曾经的我和每个人一样心中充满了多姿多彩的梦想,并希望每个梦想都能成真。但是成功似乎总是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让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常常放弃自己的努力。但是后来我渐渐明白,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愉悦的成绩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其实我不必过多的思考眼前有几座大山,以后或许还会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想着今天我要做什么,明天我该做什么,然后一件一件的去努力完成。就可以像那只小闹钟一样,每秒钟摆一下,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浸润我的生命。所以,我在本科毕业的时候就已经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活设立了目标,包括就业目标。在研究生期间,我坚持每天睡前记载日记,反省和总结自己一天来、一段时间来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并为第二天、下一阶段设立短期目标,以实现我最初的目标。正是这种坚持,使我取得了今天的收获。
最后,引用曾国藩写给他弟弟的家书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立身切要之事明矣。其修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格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其理,即格物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