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著名画家陈丹青做客我校博闻论坛,我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冯世勇出席论坛。
陈丹青穿着一身写意的黑服,彬彬有礼,自信中透出谦和。讲座的一开始,陈丹青希望现场工作人员能够将观众区的灯光全部打开,而将舞台嘉宾头顶的灯光调暗,“我想看清楚你们每一个同学的脸,这才叫对话”,他说。
本期论坛的主题是“中国青年中国梦——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信仰”。他面对这个充满“大字眼”的话题显得很是局促,他说:“为什么中国青年要做中国梦?梦是没有种族的,各国青年的梦都是一样的:对于蜗居的人,能够住进自己的公寓,就是他的梦;对于进城的民工,能够拿到工资,娶妻生子,就是他的梦;对于大学生,可能拿到学位,将来能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饭碗,就是梦……梦是很具体的。梦又是连续的,实现了硕士梦,还有博士梦、出国梦、升官梦、发财梦、移民梦、旅游梦、得奖梦……”
陈丹青回忆起当知青插队的时候,他最初的梦是住到离公社更近的村庄,接着是当文化馆的杂工,当一名乡村教师……这些梦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不要在田里面劳动,离开那个村子。他坦言,他完全不能想象有一天能上大学,甚至出国。
陈丹青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最伟大的进步就是国家的目标再也不能覆盖个人的梦,这个环境也允许各色各样的人群有自己的梦。”他反问我们:这些所有的微小的个人的梦,是否能够汇聚构成中国梦、强国梦?
面对价值观的问题,陈丹青坦言,自己难以给出回答。中国人现今的价值观空前审慎,而又空前茫然。人生的焦虑都是一样的,价值观与欲望有着暧昧的联系,许多人被价值观煎熬、折磨,对自己的人生摇摆不定,“对权威话语不信任了,就去找先人,这才有了国学热”。
陈丹青欣慰的是他现在依然在画画,能够比较没有顾虑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能够给自己争取到一小片的自由”。他希望青年们面对无法躲开的未知的未来,能够承担自己的选择,不要对任何的意外感到惊讶。
讲座中,陈丹青多次提到拒绝大字眼,希望大家不要在空洞的概念中生活,不要牢牢抓住那些“提高”“生活”的概念去生活,能够生活得具体一些,琐碎一些,是很幸福的。
在观众提问的环节,同学们提出了艺术品的拍卖热潮、行为艺术的兴起、文化断层现象、小众化与大众化问题得到了陈丹青的解答。而面对一些同学的对现实的看法和个人抉择问题,陈丹青总是微微一笑,说:“可以呀,你可以这么想”、“你自己决定吧”,这让在场的观众体会到了一种非说教性的尊重和对话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