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促就业 做先锋】“被人需要的感觉其实是很幸福的”——访外国语学院辅导员许慧芳

来源:新闻网记者 刘晓颖   3-31   阅读:
T AAA

编者按:毕业在即,学生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获得就业信息的平台,还要一个有血有肉能够时刻给予关爱的师长,作为一名辅导员,许慧芳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她说“被人需要的感觉其实是很幸福的”,所以,她很幸福。

许慧芳,外国语学院辅导员,曾担任09、10届毕业生辅导员,长期以来兢兢业业的工作,让许慧芳获得了“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在多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中,对于就业指导工作,许慧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近几年就业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外国语学院清晰地认识到当下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因英语学习普及化,使得社会对纯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下降。于是许慧芳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比其他专业的辅导员更加辛苦。

2010年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共109人。其中本科生101人:英语专业80人、德语专业21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8人。2006级本科生中53人确定攻读4+1双学士;18人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用人单位有意向录用的为10人,其中5人已进入三方协议签署阶段,5人拟灵活就业;5人准备出国并已申请到学校。2007级研究生中,2人已确定就业单位,4人已有工作意向单位。截至2010年7月,2010届本科生能够确定就业意向的有86人,其中德语专业21人,英语专业65人,2010届英语专业研究生能够确定就业意向的6人。

取得这样的成绩,许慧芳付出的不只是汗水,还有智慧。

“建立良好的感情联系,是辅导员工作的第一步”

许慧芳认为,“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必须从进入校园的第一时间抓起。”对新入学的学生,许慧芳会在班级中开展“深度访谈”等活动,建立一个可以与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高年级同学交流的平台,使学生们可以初步确立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这个平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建立了师生沟通的桥梁。她说:“建立良好的感情联系,是辅导员工作的第一步。”她认为,师生之间的联系不同于学生之间的联系,师生情感的建立需要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能够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缓解精神压力。在这种情感联系的建立中,双方的付出不是对等的,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就业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是逐渐逼近的大四,但对于辅导员来说,是四年的厚积薄发。通过良好的沟通,许慧芳使学生们在大一就建立了基本的就业认识;大二的时候,就业工作要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职业生涯规划集体辅导、组织毕业年级与低年级学生沟通交流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许慧芳要达到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引导学生反思、及时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三年级,许慧芳要付出的努力则更多。定期的宿舍集体访谈,师生逐一访谈,再到宿舍调研,她想要做的就是更加全面地把握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就业趋向,并进行针对性指导、帮扶,促进学生积极就业;到了大四,准备工作已经很充分,许慧芳实行重点辅导,一方面深入调研、访谈,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另一方面积极寻求校内外就业资源,鼓励支持学生就业,立足其发展情况,建立包括访谈记录、就业需求以及就业、升学具体情况变动的详细动态管理台帐。许慧芳的工作从未放松,截至2010年6月30日止,她已经累计发布有效就业信息1000余份,个性化辅导累计230余人次。数字背后的汗水和付出可想而知。

“我不是主导者,只是建议者”

对于自己在就业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许慧芳有很清楚的认识。她说:“作为辅导员,在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中,不是主导者和决策者,而是一个建议者和推动者的角色。辅导员的价值在于辅导、建议,而不是决策。”她认为,学生之所以需要她,是因为她更了解国家、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相关的就业政策,有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通过多年的观察、积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建议和辅导。本科毕业生平均年龄都在22岁左右,有较为成熟的人生观和较强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更多期望的是基于尊重、理解基础上的建议,而不是简单说教。因此,作为辅导员,在系统梳理学生近四年基本档案的同时,要擅于从学生的课程学习、社团工作、社会实践以及专业实习等方面分析学生的基本职业去向;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境况、情感经历分析他们所可能面临的压力和问题,力求通过经常性的师生沟通、宿舍调研、答疑解惑等方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动员会、逐一访谈、网络公共平台等方式推动学生去了解国家、社会的宏观就业导向,从而提示学生明确毕业择业的紧迫性,拓宽就业信息渠道,为学生就业寻求、筛选、提供各类有效的就业信息。许慧芳说:“老师的付出,学生都看在眼里,只有赢得学生的信任,就业指导工作才有开展的空间。”

“被人需要的感觉其实是很幸福的”

许慧芳认为,辅导员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岗位,正是因为它直接面对学生群,所以为了节省信息发布成本和更为便捷的寻求人力资源,用人单位、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等信息发布者都往往将就业信息直接发给辅导员,希望通过辅导员来完成信息传达和人才推荐工作。并且,学生也依赖辅导员帮助他们分析、筛选职位信息,以便针对性地进行入职准备。

“被人需要的感觉其实是很幸福的”,许慧芳畅言,“在就业辅导工作中,如果你在以往的工作中赢得了学生信任,那么你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往往成为学生首先关注的信息,学生的关注也进一步成为我们工作的动力。处在职业选择两难困境中的学生往往非常期待辅导员能够为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来拓展就业信息网络,并及时把核实后的就业信息转发给对此感兴趣的同学。”

当然,“独木难成林”,许慧芳说,“辅导员不是全能的,学生的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决定了辅导员不可能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寻求专业机构、专业课教师、校友的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途径对解答毕业生在求职中的困惑往往更具针对性。”

采访最后她说道:“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获益的不仅是学生,指导本身是一个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也是辅导员自身学习、成长的过程。辅导员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仅有知识的累积是远远不够的,更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知、去总结、去反思。”

关闭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