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研判形势 集思广益 全面推进——我校召开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研讨会

来源:记者 胡丹华 图/摄影工作室 绪田   3-18   阅读:
T AAA

3月17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题研讨会在昌平校区国际交流中心第一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学生处主办,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冯世勇出席并讲话,参加研讨会的还有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副处长杨纲、部分学院院长、学院分管领导及毕业班辅导员,教务处、宣传部、校团委、研究生院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学生代表。研讨会由学生处处长李秀云主持。

研讨会紧紧围绕“如何有效做好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题,研判形势,集思广益,积极探寻做好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会上,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副处长杨纲用翔实的数据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北京地区2011年毕业生生源情况和用人单位需求状况,分析了毕业生的不同专业结构、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需求人数对比以及毕业人数最多的专业和相对紧缺的专业。通过以上对比分析,与会人员对2011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生源状况及用人单位需求趋势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向与会人员通报了我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我校2011届毕业生共4208人,其中,本科生2377人,研究生1831人(其中定向委培生379人),毕业生总人数超过去年。目前,本科生就业落实率由于今年保研人数增加和签约情况好于去年,同比去年略有上升;研究生就业落实率与去年基本持平。解廷民建议从我校具体工作来讲,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引导,由被动变主动,从战略高度谋划毕业生就业布局,想办法让毕业生入主流,上大舞台,切实响应国家政策,投身基层工作。针对具体工作,解廷民请各学院及时汇总报送毕业生的就业动向,积极配合就业指导中心做好相关工作。

商学院院长孙选中在主题发言中提出应“跳出就业谈就业”。他认为,计划招生与市场就业本身在机制上存在的矛盾给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首先是毕业生对就业的态度与认识,例如出现的“公务员热”;其次是在就业中的信息不对称;再次是自主创业的比例较少。针对以上几点,孙选中指出应请有经验的毕业生、校友现身说法,利用老师和校友的信息渠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商学院将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的做法使之得到有效改善。

法学院分党委书记刘大炜指出法学院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已落实学生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比例减少;法学专业学生在自主创业等方面无论是自身素质和外部环境尚不完备。由此法学院本着“广泛动员,深入培训,群策群力”的方针形成了院领导、辅导员、班级三级服务体系,努力挖掘信息,保持信息畅通,特别关注重点人群,全面强化就业技能,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常态化。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常保国认为目前仅仅凭借“初次就业率”来评价就业工作存在不足,建议学校不论从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人才“出口”等方面都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及时加以调整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工作。

人文学院分党委书记杨军在发言中也指出应当积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措并举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例如人文学院的“周四下午茶,相约你我他”平台的建立,加强了兼职班主任、辅导员和毕业生之间的交流。

校团委书记王明宇也指出在就业文化方面的建设,例如“模拟招聘大赛”,就业应从低年级抓起,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就业创业的内容。

民商经济法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洪松提出加大就业政策宣讲力度,拓展就业信息采集渠道,加强分类指导等建议。

法律硕士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韩文生,新闻与传播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尚武也做了精彩的发言。

两位学生代表分别就自己成功就业的过程进行了交流,指出就业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开拓自己的视野。

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冯世勇总结讲话

冯世勇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学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到了最关键的时候,目前离毕业生离校还有不到一百天的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时期,进一步深化认识、抓住关键、落实责任,实现学校今年就业工作目标,这是今天会议的重要议题。通过下午的研讨,大家研判了形势,认识更加统一,方向更加明确,工作重点更加突出。针对下一步就业工作,冯世勇强调,“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对有关部门和各学院提出了如下要求:

一、宣传动员,转变观念。各学院要针对今年毕业生召开国家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动员大会,重点引导毕业生面向西部、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就业;

二、优质服务,全体动员。有关部门和各学院要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提供及时准确的招聘信息、有效实用的求职辅导、到位得体的咨询抚慰。学院党政一把手、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校友院友、学生本人、家长、学生组织等都要积极为毕业生就业出谋划策;

三、多元就业,志存高远。积极采取措施引导毕业生面向中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家乡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四、关注弱势,重点帮扶。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考研落榜生、女生就业,建立毕业生就业台账,针对重点人群实施一对一谈话;

五、思想关注,机制创新。从思想、情感、心理上关心、关爱、关怀目前工作还没有着落的毕业生,关注学分没修满等毕业有困难的毕业生;

六、落实责任,兑现承诺。切实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落实就业工作责任。

关闭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