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校召开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

来源:文/记者 康波 图/摄影工作室 卢云开   1-13   阅读:
T AAA

2011年1月12日下午,我校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于昌平校区国际交流中心第一会议室召开。校党委书记石亚军、校长黄进、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冯世勇出席会议,教务处、学生处、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后勤工作委员会、保卫处、科研处、校友办、校团委、后备警官选拔培训办公室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分管院领导、全体学生辅导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生处处长李秀云主持。

校领导为获奖者颁奖,刘大炜、文兵、刘慧、赵松云、宋建武作为获奖代表发言

会上,冯世勇宣读了《中国政法大学关于表彰201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法学院等3个集体获得“先进集体”称号,袁芳等9人获得“先进个人”称号,宋建武等4人获得就业贡献奖。

法学院分党委书记刘大炜、人文学院院长文兵代表先进集体,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辅导员刘慧、刑事司法学院辅导员赵松云代表先进个人,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宋建武代表就业贡献奖获得者分别进行发言,介绍了各院在201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获奖代表发发言全文

石亚军指出,一个大学就业工作往往是其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把就业工作放在学校最重要工作之一。他首先肯定了各学院、各部门及辅导员为201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高度的责任心。指出,我校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家机关用人政策的巨大调整,特别是中央国家机关招收应届毕业生数量的锐减,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冲击很大。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学校有关部门要从战略层面来考虑,专题研究“重构政法大学学生就业体系”,使之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相对接。各学院要根据本院的专业特点研究如何拓展就业渠道,有效动员组织学生转变观念,到基层就业,帮助有意向的学生自主创业。最后,他希望全校师生共同努力,迎接新的挑战,并代表党委对各学院领导及工作在就业第一线的辅导员致谢、拜年。

黄进高度评价了我校201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他表示我校上下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他要求学校各单位必将全体动员,全力以赴,务实有为,为开创我校今年就业工作的新局面而共同奋斗。并特别强调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首先,要深化认识,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从领导、政策、经费等方面全面保证今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一定要确保本科研究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中有升。其次,要采取措施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要建立校院两级的信息服务体系、职业咨询和就业指导的体系、就业技巧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渠道的体系,要开辟更多的就业渠道,特别是要发挥实习实践基地和校友的作用、兼职教师的作用。第三,要用好政策,鼓励我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企业就业,到基层就业。第四,要深化改革,主要是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竞争能力。学校要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制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加以改进。第五,强调要奉献爱心、真诚,特别关心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最后,要统筹做好学科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去向布局的战略谋划,以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冯世勇在会上对我校201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总结。他指出,2010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结构性矛盾的冲击和全国、北京市以及我校毕业生大幅度增加,国家就业政策面向基层调整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的领导下,在学校党政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在各学院、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持续增长。这得益于校院两级高度重视,“一把手”工程得到有效落实;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不断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加强协作交流,不断提升就业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扎实工作,共同努力,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同时,他也指出201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在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冯世勇对我校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他表示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并着重分析了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介绍了我校2011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工作目标。冯世勇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学院要根据学校第七次党代会会议精神以及学校就业工作整体目标,积极创造有利条件、采取有利措施,全力以赴做好2011年毕业生就业的各项工作,一是加强政策宣传,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二是做好“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工作;三是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四是做好特殊群体就业的重点帮扶援助工作;五是动员各方力量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

相关阅读:把握国家政策风向标 培养就业工作掌舵手——访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冯世勇

编辑:米莉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