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第三期分党委书记沙龙举行 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来源:文/记者 杨阳 图/摄影工作室 卢云开   1-14   阅读:
T AAA

1月13日,我校第三期“分党委书记沙龙”在昌平校区国际交流中心举行,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主题展开了热烈探讨。校党委书记石亚军,党委副书记高浣月,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胡明出席活动,各学院分党委书记、副书记,校党委职能部门负责人,各院负责党务工作的老师和部分学者,以及学生代表参加了沙龙讨论。本次活动由国际教育学院分党委书记兼院长宣增益主持。

本期沙龙在以往的基础上,把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文件精神,结合新形势新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就如何进一步改善我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展开讨论。

社会学院分党委书记卢少华首先做主旨发言。他首先阐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该项工作关系到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他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蕴含在大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中,需要各项学生工作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在具体实践中,他强调应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把握好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最后,他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成因,重点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如何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创新化工作方式,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提高工作实效性进行了说明和阐述。

刑事司法学院分党委书记李芳晓对卢少华的发言作了精彩点评。李芳晓认为,如今学生价值观愈发多元化,个性鲜明,相应需要采取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工作方式。社会学院对院领导、教授、班主任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职责分工明确,落实到位,其创新化的工作方式和讲究实效的务实作风值得学习。

紧接着,法学院分党委书记刘大炜就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实效性应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考量的重要指标,要做好“两个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学生成长、发展和就业相结合,必须与对象的思辨、认知能力相结合。在工作途径上,要通过辅导员工作、校园文化熏陶、社团活动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会做人”、“会做事”。实践中应选择学生们愿意接受、容易接受的内容予以教授,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影响到学生的方方面面,避免“酱缸文化”的负面效应。

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党委书记卫灵就刘大炜的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她高度赞扬了法学院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再度强调了贴近学生的重要性。辅导员要多进行换位思考,结合社会大背景,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各项工作内容落到实处。

国际法学院分党委副书记顾永强重点就辅导员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和工作方法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辅导员要“因材施教、因时施教”,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学校层面上,他提出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通过培训提高辅导员水平、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辅导员职业发展环境。

学工部副部长兼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解廷民将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从新的角度对前述发言提到的问题进行补充。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要体现在学生的做人做事上,体现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要结合就业工作从入学抓起,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才。

法律硕士学院分党委书记韩文生、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党委副书记阮广宇也分别结合本学院工作实际,就入学教育、学生党支部建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了精辟见解。

随后,校团委书记王明宇简要回顾了最近几年团学工作取得的最新突破和进展。他认为,以团学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校团委积极从个体层面挖掘人才、发现人才、搭建平台培养人才;从群体层面,增进宿舍交流、加强班级凝聚力、开展班级志愿活动。他举例如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团、班级合唱比赛等有益尝试,在学生中已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积极反馈。

本期分党委书记沙龙还在以往基础上,新增“学生代表”发言这一环节。来自社会学院的韩杨、国际法学院的贾力鑫和法律硕士学院的聂晓亮作了精彩发言。他们分别从学生的角度,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石亚军在听取与会人员的发言之后做总结讲话。他高度赞扬“分党委书记沙龙”越办越好,内容越发丰富,经验总结也更加到位。尤其本期话题设计很好,还邀请了三名学生代表参加,实现了师生互动交流,各项发言内容翔实,评论精彩,他称赞本期沙龙为一年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的大展示”。

石亚军指出,心智和人格,代表着人才质量的核心量度。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最急迫、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把所有的教学要素汇集起来去启迪学生的心智,升华学生的人格,从这两个着力点出发,迈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高度。概括来说就是要实现让教学点燃学生心智的火焰,实现让教学拨亮学生人格的光芒。

石亚军高度强调心智培养和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心智培养,要求教师要“授之以渔”,对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指导,避免学生陷入迷失方向、盲目学习的状态,他集中阐释了大学生在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把握和主副业关系上面临的诸多困惑,并指出要通过加强教师素质培养、提高课程资质、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等途径予以解决。谈到人格培养,他警示如果缺乏德育教育,其塑造的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将可能给社会带来更严重的侵害。在人格培养上,要注意主体动力和客体差异,要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索魄力,要在根本改变习惯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中,切合时代发展要求,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灵魂的交流和人格的对话。

石亚军对今后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要在两个方面着重下功夫。其一,不断探索和改进教育方式,实现让更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从“要我听”到“我要听”的转变,提高学生主体动力;其二,努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长期效益和个体效益的结合,提升“保质期长”的“个体效益”。思想政治工作要做的深入,既要有长远效果,又要能对学生的职业成长和人生选择产生“个体影响”。

石亚军还要求各学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成果汇总和经验总结,整体把握本学院学生基本情况,下学年将逐一对各学院开展专项调研,进行个性化指导。

编辑:米莉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