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欢度教师节,倾听教师心声——“我的为师之道”心得交流会成功举行

来源:记者 刘尉琳 图/摄影工作室 卢云开   9-12   阅读:
T AAA

现场

王卫国

常保国

焦洪昌

宏结

校党委书记石亚军出席交流会

9月10日晚,由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人事处和团委联合举办的“我的为师之道”心得交流会在昌平校区举行。党委书记石亚军出席,获2010年省部级以上奖励优秀教师代表王卫国、常保国、焦洪昌和宏结分别作报告,众青年教师及学生代表参加交流会。会议由党委副书记高浣月主持。

王卫国在报告中以《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破题,对师道加以阐释:教师的使命在于传授学生理想与信念,改变学生的气质,树立学生的人格,正如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现代化不能忽视人文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和人格塑造的意义,这是人类社会赖以存续的价值。学习知识不是赖以谋生的手段,而是提升人格的必要步骤。他坦言学校的人文环境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矛盾,教师的职责在于坚守君子之道并持之以恒,而非计较眼前得失。他认为生命的延续有三种方式:生儿育女以延续自然生命,著书立说以延续精神生命,教书育人以延续人格生命,能三者兼容的,只有教师,这,便是教师最大的光荣!

常保国结合自己经验,指出成功教学的关键不仅在于方法和技术,也要重视内容,教师应当全面而均衡介绍各种思想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思维单一的不足。教学的三个目的在于教授学生系统性知识、塑造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理论建构能力,同样要求教师多元把握各种思想,均衡教学。高等教学的三大使命在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是核心,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渠道就是教书育人,这也是教师的最大义务。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充分的科研积累,克制个人偏好,避免流于片面,以思想魅力感染学生,在多元中求主导,最终达到统一。

焦洪昌引用丹麦哲学家齐克果的“人生三阶段论”开篇——人生分为审美、道德、宗教三个境界,而为师之道与为人之道异曲同工。他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对师长的教诲与关爱,以及弟子的宽容与肯定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法律生活是实践而非逻辑,法学教育有两项目的,即把动物变成人和把人变成公民,前者解决人性问题,教学生以真善美,后者深入人格,授之以自由、平等和博爱,实现人性目标。

宏结同与会师生分享了自己执教24年来的心路历程,以职业渊源和丰富的工作经验阐释了自己对“为师之道”的理解。她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概括了为师应有之道:第一,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只有使自己不断进步,才能让课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第二,为人师表,须有责任心,不愧为学生榜样;第三,行为规范,有爱心,用良心教学。

在现场听众与发言人交流阶段,与会教师同优秀教师代表就司法考试和课堂学习问题、非法学院管理问题及大学生极端行为等问题开展了热烈探讨。

石亚军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四位教授的报告,他们从不同角度阐释核心主题,富有说明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发人深省。他以自己最近的文章《深化教改要致力于人才心智和人格的培养》对教育的理念进行了阐释,大学教育与基础教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专业性,但专业教学并不能成为学生的桎梏,大学生需要独立创新的人格、思想前瞻性和批判透彻性;教师的职责是教导学生接受已知知识,更是塑造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心智;大学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而不能引导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石亚军在讲话最后高度评价了本次交流会,指出这是一次相当有意义的活动,将来应继续开展类似活动并扩大范围,让更多的师生参与其中,实现师生对话,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效,促进法大新的发展。

延伸阅读:我校隆重举行2010年教师节庆祝暨表彰大会

关闭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