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2010迎新专题报道】七彩缤纷话迎新

来源:校报通讯员 孙晨 虞丰桢   9-6   阅读:
T AAA

9月4日,是我校2010级新生正式报到的日子,他们的到来使校园变得热闹非凡。各院学生会和各大社团都做了充足准备迎接新生,他们身着五颜六色的文化衫,展示着各自的风采,也展示着法大人的热情好客,让我们走进他们,听听颜色背后的故事。

国际法学院——沉静之白

刚进校门,就能看见一群白色的身影,他们是国际法学院的迎新工作人员。作为四大法学院之一,再加上今年法学实验班也在该院,他们要迎接的新生非常之多,单是把各种情况的新生名单综合在一起就是一件大工程。为了迎接新生,学生会和学委会做了细致的准备,每名迎新志愿者都有一份迎新须知,提醒他们注意各种细节,他们还成立了一个应急小组,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的情况。学生会主席张薛告诉记者,昨晚有两名志愿者在展台一直守候到12点半,安排一名新生入住,并帮新生家长找到了旅店才回去休息。

马克思主义学院——热情之红

写着“马克思主义学院”字样的大红色喷绘在今年的迎新中显得格外醒目,虽是一个人数不多的小院但是迎新工作十分热情周到,人性化十足。他们把大红色的文化衫进行了个性化的修改,在校园里带着新生忙前跑后,显得格外突出。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年的迎新手册准备了一个月的时间,几乎全院师生都参与到了迎新工作中,特别是院长马抗美亲自对迎新工作进行指导,并为大一新生题写了寄语,一本小小的迎新手册汇聚了一个院的团结与温暖。学生会主席赵艺伟说:“今年的迎新比往年准备得更加充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希望师弟师妹们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尽快的融入我们这个学校,尽快融入到新的集体中。”

新闻院——朝气之蓝

一座长达十米的红色气桥后面,许多蓝色的身影穿梭忙碌着,他们就是我校最年轻的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迎新工作人员,一支散发着朝气与活力的队伍。院会主席张书旗向记者介绍到,外联部的成员提前20多天返校四处拉赞助,终于筹得了一笔充裕的资金,才有可能租借了一座大气桥过来。为了搭好气桥,他们找了许多部门才牵来了电线,过往的车辆时常将电线碾断,经常需要人员去维护。在迎新工作上他们做得细心贴心,展台里有电脑为新生家长播放介绍学院的宣传片,有工作人员陪家长聊天,并备用各种常用药品。学院还给每位新生准备了一个大礼包,包括迎新杂志、鼠标垫、笔、扇子等物品。记者观察到休息区许多家长手上都戴着一个蓝色手环,上面写着“新闻与传播学院,we are on the way”,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这是孩子们送给我们留作纪念的。”

外国语学院——亲和之黄

早晨七点,晨光微曦的时候外国语学院报到处就有新生到来了,外国语学院学生会的迎新工作人员从那时起就忙碌起来。学生会主席陈闳隆说:“今年的迎新时间短,只有一天的时间,早上很早就有人来报到,所以有些匆忙,不过依旧很开心。”今年外国语学院的迎新工作从七月份下旬就已经开始准备,他们除了在院刊的制作,新生情况等方面进行细节上的深入之外,而且专门制作了巨幅的红色喷绘,准备了如电话卡之类的新生入学必需品,同时,为了应对突发事件院会还准备了两套应急方案,设置了机动组人员以咨询问题。

艺术团——魅力之黑

在纷乱繁忙的迎新现场,突然传来了一曲动听的音乐,吸引了不少新生和家长前往观看。一张红地毯上,一身黑衣装扮的艺术团成员正在为大家现场献技。艺术团团长张华韵向记者介绍道,他们将在这进行一整天的文艺汇演,包括管弦乐团、民乐团、合唱团带来的各种精彩节目。艺术团男生较少,搬运各种演出设备令他们着实折腾了一番。很多成员在各自院会也有迎新任务,他们只能抽空来进行表演。但他们活泼开朗的笑容让我们看不出丝毫的疲倦,正如他们的团长所说的:“我们乐在其中。”

记者团——活力之绿

在熙熙攘攘的校园里,一道充满活力的绿色风景非常引人注意,他们就是中国政法大学记者团。记者团团长康波对记者说:“我们负责10级迎新活动各种新闻的采写,还发放校报、《雏鸣月报》和迎新杂志。”这些穿着绿色文化衫的校园记者不知疲倦地穿梭于人群之中,采访家长和新生,找寻新闻素材,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出新闻稿。虽然安排了三班轮替,但由于人手不足,很多人一整天都在值班。

关闭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