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2010学术十星】梁超:发现你的热爱

来源:新闻网记者 缪茵渊   5-30   阅读:
T AAA

编者按: 5月7日,我校举行了第八届“学术十星”颁奖典礼。我校“学术十星”诞生于2002年,现已成为我校本科生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论文大赛。本次大赛自2009年12月启动至今历时6个月,共收到参赛论文近150篇,方向涉及法学各分支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汉语言文学、管理学、犯罪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经过严格的初赛、复试、综合评审,阎立勇、张庆峰、宋烨、吴宇昌、梁超、李昕琳、徐会文、袁国何、许艺馨、孙向远十位同学脱颖而出,荣获第八届“学术十星”殊荣。本网对本年度“学术十星”们进行了专访,希望以他们不断探索、潜心求学的亲身经历,激励更多的同学们关心学术,力求创新,在有限的大学时光中创造出无限的未来!

发现你的热爱,在行政学与法学的交集 ——访我校第八届“学术十星”梁超

人物名片:梁超,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7级

获奖论文标题:《比较法视域下探析设立中公司合同责任之归属》

论文摘要:公司发起人以设立中公司名义与第三人签订的合同依不同情况而具有不同效力,由何者承担合同责任,我国公司法对此并无明确、具体之规定,而检视我国相关公司法理论学说,亦失之偏颇。比较两大法系国家的相关立法和判例,其均在认定该种责任由发起人承担的一般原则下,通过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做出了由成立后公司承担该种责任的例外规定。构建判定发起人以设立中公司名义与第三人签订合同的责任归属的途径,要结合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状况,平衡所有当事人的利益及法律责任人的风险分配,综合考量发起人签订合同的名义、利益归属以及该合同的性质等因素,辅之以相关制度,在此基础之上判定其责任应归于成立后公司,抑或是发起人。

颁奖词:如同历经磨砺的璞玉,在字里行间散发着灵气与才情,文章正本清源,以创新的角度诠释了设立中公司合同责任之归属问题。作者经世致用,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小心求证着公益与人性平衡在确定责任归属中的重要意义,体现了法律人对于理想的孜孜追求。

或许是从在高考志愿书的一栏写下“中国政法大学”的那一刻起,或许是自小受工作于政法系统的父母的熏陶,梁超很早地就开始为一份属于自己的作品默默积淀。

看过很多的书,喜欢中国古典诗词,常常给人以微笑的他,虽然来自行政管理专业,却一直对法学有浓厚的兴趣。“我喜欢跑去听法学的专业课,跟着赵旭东老师汲取商法所蕴含精神的滋养。”

最初对于“学术十星”,只是一份简单的情结,“学术十星是一个平台,可以承载起我在学习和思考上点点滴滴而成的汇聚”。而今他更深知,大学三年,要给自己一个总结的机会,“证明自己过得充实,确实学到了东西。所以,我得到的已经让自己很满意很欣慰。”这些体会也是经过他对自身学习状态的深入反思而得出的。他谦虚地表示,作为一个文科生,他没能像理科生一样拿出物质形态的作品,所以需要以文字的力量来锁定自己努力的样子,来固定一份值得回忆的成果。

最让梁超回味的自然是他在论文写作中独到的视角。带着自身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领域的理论,从“公共情怀”出发,他从另一角度切入法学问题,探讨设立中公司合同责任之归属。这个跨学科的选题,兼需情感上的勇气与研学时的理性。“拿行政理论打入法学领域,我需要做的会比法学专业的同学更多。”然而说到这些挑战和艰险,他言语中流露出的是浓厚兴趣和富有时代性的责任感。“我觉得用这样的角度思考问题,极具意义。公共视角意味着一种利益衡平的技巧,意味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也为他提供了更深的追问和求证的力量来源。“我们的法不是个人私利之法,而是人文之法,让我们用人性的光芒点亮它!”

他还是一个时刻践行的行动者。为了弥补和法学专业同学在起点上的差距,他积极而又自觉地向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法学问题提出追问,常常紧随老师热情探讨。这份漫漫路上求索的精神足以让人感动。

怀揣“公共领域的理论并不是被束之高阁的,可以被用于私人领域的论题”这一信念,行走在行政管理学与法学的交集,他又是充满自信的,不失平和稳健的心态。“行政学与法学都是社会学科,有触类旁通的特征;困难只在于理论问题,不在于方法问题。而这些让我坚信我可以通过努力做得更好。”于是,在坚定地确定下论文逻辑起点后,他扬起学术的风帆,大胆地在知识的海洋搏击风雨。他确定,“启程后便只顾风雨兼程”。

说到最后的成功,他淡淡地说:“大学生活中做这样一件值得回忆的事能有几次啊,当初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去参加比赛,却获得了让人欣喜的结果。有一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他略有一丝感慨。

在梁超看来,做学问是一个奇妙的过程,让他学会如何去锁定自己的观察目标、展现独到视线里的风景线,如何突破自身并整体统筹思维和实践。“做学问,不仅磨砺了我们论文的品质,还磨砺了我们做事情的品格。”这一点,是他历尽苦思冥想后最珍惜的。

是的,做学术给了他一个契机,让他把知识和生活幻化成美丽的联结。“耐心、抓大放小、与人沟通等等这些品质在做学术的过程中也都一一受到了磨砺。”这是他喜欢、欣赏的状态,也是他挥洒汗水、奋斗的样子。

奔跑在学术的田野里,“我发现了我的热爱,”他微笑着。

(编辑 米莉)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