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7日,我校举行了第八届“学术十星”颁奖典礼。我校“学术十星”诞生于2002年,现已成为我校本科生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论文大赛。本次大赛自2009年12月启动至今历时6个月,共收到参赛论文近150篇,方向涉及法学各分支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汉语言文学、管理学、犯罪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经过严格的初赛、复试、综合评审,阎立勇、张庆峰、宋烨、吴宇昌、梁超、李昕琳、徐会文、袁国何、许艺馨、孙向远十位同学脱颖而出,荣获第八届“学术十星”殊荣。本网对本年度“学术十星”们进行了专访,希望以他们不断探索、潜心求学的亲身经历,激励更多的同学们关心学术,力求创新,在有限的大学时光中创造出无限的未来!
成功=梦想+热情+自信+良师益友——访我校第八届“学术十星”徐会文
人物名片:徐会文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7级
获奖论文标题:《新农合制度下异地报销问题研究——基于江西省鄱阳县的调查》
论文摘要: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不流动的医疗保险与流动的农村居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异地报销问题成为掣肘新农合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在充分借鉴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使用文献分析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归类介绍了现阶段各地异地报销制度的主要制度模式,并以能充分体现异地报销模式变迁的地区——江西省鄱阳县为例,重点分析了其异地报销的相关制度和发展历程,同时通过问卷与访谈实际调查外出务工人员异地报销的情况,弥补了异地报销缺少实证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和相关的政策建议,希望对新农合异地报销制度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有:对各地异地报销制度进行了分析归类;通过具体调查探求异地报销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农合异地报销制度发展的“三阶段模型”。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文调查的样本较少,这是其存在的不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大意是水看似很柔,但又无坚不摧;它虽然不刻意追求自己、不锋芒毕露,不去和任何东西去争,但又是对万物有利,这更彰显其自身的价值。徐会文,提起这个名字也许大家会觉得看似眼熟,正如他所说,从大一到大三,参加了学校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由于自己性格比较外向和张扬,因此以此来警醒自己,要做一个韬光养晦的人,不断地提高自己,而不是永远与别人争高下。
梦想开始的地方
徐会文,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07级公共事业管理的一员,在大一时观看了学术十星的颁奖礼,看到站在法大绚丽舞台上的师兄师姐,从那时候起,心里就充满了对法大舞台的憧憬。这次,能站上礼堂的舞台,成为学术十星的一员,可以说是圆了自己大一时候的梦想。
此次他获奖的论文是《新农合制度下异地报销问题研究》,主要论证的问题是农民工出门在外打工,在当今新农村医疗合作体系下的医疗费报销问题。虽然还只是一名本科生,但他却能关注社会现实,以家乡江西省鄱阳县为例,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考察。而在论文的最后,他还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此问题的方案。
也许是作为一名大学生,血气方刚的他在面对周围人的抱怨时,不仅仅是一听而过,而是把家乡的现实深深印在自己的心里。所以,在后来上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时候,他对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是在当时,并没有确定自己具体要研究的方向。在后来长达5个月不断深入的研究中,逐渐发现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空白点并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困难,阻挡不了前进的路
没有苦跟辣,怎能体味甘与甜?也许现在再回顾自己参加学术十星的历程,能说得很轻松,但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自己调查的对象比较特殊——农民工,而且调查的时间是在春节期间,因此被调查者态度并不是很配合。遇到了阻力怎么办?这个时候已经不能往回退了,于是,为了拿到第一手的数据资料,他就每天带着一包烟,发给被调查者,以取得他们对调查的支持。“我甚至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到农村去进行考察和调研。”通过各种问卷、访谈,去取得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为了学术,偶尔要冒冒险,壮壮胆子继续前进!
提起论文的写作过程,徐会文认为,“这是一件类并且快乐着的事情”,回顾自己的那段经历,他说自己曾经有一度连续几天早上8点就到图书馆查资料、写论文,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宿舍,每天大概能写出4000字。虽然每天长时间面对着电脑、面对着冗杂的数据、面对着图书馆的各种图书资料,感觉很崩溃,但在最后完成后,心中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他的热情,从始至终
整个学术十星历时长达5个月,期间有不同的专家答辩会,需要对论文的构思、调查方法、写作等方面进行不断的修改和调整,而且前期的准备工作也很繁重,那么,学术十星们到底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
“首先要对自己研究的东西有一定的了解和基本概念的掌握,要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找到自己要研究的点。”这就是首先抓兴趣。那如何保持学术热情呢?如果对某一个问题真的有兴趣,热情就不会衰退,直到做成这件事。做成这件事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结束,而是未来事情的开始。学术研究应该是一种持续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每一次论文的写作及资料的收集都是一次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没有热情,那就不要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学术研究的过程有时是枯燥和寂寞的。所以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是你感兴趣的问题,有志向在这一方面做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也许正是由于之前参加各种比赛的经历,使得他在整个参加学术十星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紧张,但他同时提醒大家要保持好的心态,“不要紧张,但也不能过于放松。”在第二轮专业老师答辩的时候,因为都是本专业的老师,所以过于放松,最后感觉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第三轮的时候他调整自己,达到最佳状态,更清晰、更有逻辑地向老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思路。
最要感谢的人
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再伟大的人如果没有了集体的力量协助,那也不会取得太大的成功。徐会文说,自己能拿到学术十星,有两位最要感谢的人。
辅导老师,无疑是每位十星首要感谢的,他们不仅仅是恩师,更是朋友。张天民老师,是徐会文的学年论文的辅导老师,他在学年论文中写的是对新农合问题发展和变迁的探究,因此能对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整个发展过程有了答题的了解,为后来创作学术十星的论文奠定了基础。而老师无论是在前期准备、论文写作期间以及后期的修改,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徐会文说,自己在定了研究方向以后跟老师进一步在细节上进行了一探讨,整个过程,充满了火花,充满了惊喜。同时,老师对学术的认真、踏实、严谨的探索精神深深影响着他、鼓舞着他。
有了良师,更要有益友。徐会文说他特别要提的一个人是他的舍友罗正恩,三年的学习生活中,罗正恩给了他很多的帮助和支持。罗正恩也参加了学术十星的评比,虽然最后没有取得十星的称号,但他的论文更富有学术理论价值,徐会文相信他今后一定会在学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信自己,梦并不遥远
自信,是大家都需要的,但又是很难做到的。对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徐会文认为,自己做的东西、自己写的论文,都是真正用汗水去换来的,因此对自己的东西一定要有信心。
相信这份坚持、这片热情、这份自信,会伴他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编辑 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