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7日,我校举行了第八届“学术十星”颁奖典礼。我校“学术十星”诞生于2002年,现已成为我校本科生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论文大赛。本次大赛自2009年12月启动至今历时6个月,共收到参赛论文近150篇,方向涉及法学各分支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汉语言文学、管理学、犯罪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经过严格的初赛、复试、综合评审,阎立勇、张庆峰、宋烨、吴宇昌、梁超、李昕琳、徐会文、袁国何、许艺馨、孙向远十位同学脱颖而出,荣获第八届“学术十星”殊荣。本网对本年度“学术十星”们进行了专访,希望以他们不断探索、潜心求学的亲身经历,激励更多的同学们关心学术,力求创新,在有限的大学时光中创造出无限的未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访我校第八届“学术十星”袁国何
人物名片:袁国何,法学院07级9班
获奖论文标题:《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等置性问题研究——游走在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边缘》
论文摘要:处罚不纯正不作为犯与罪刑法定的矛盾由来已久,基于这个原因,应当将不纯正不作为犯尽量限缩在最小范围,防止其肆意扩大而妨碍人权保障。不作为与作为的等置可能性是解决不纯正不作为犯与罪刑法定矛盾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限制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成立范围。本文从禁止类推和明确性原则等方面分析了等置性问题对于保证罪刑法定和保障人权的意义。文章就等置性原则的体系性地位,分析批判了作为义务说、违法性说和否定说,确立了独立构成要件要素说。坚持从客观方面而非敌对法意志、利用现实危险等主观方面解决等置性问题,具体以原因设定与危险创设、结果支配和社会相当性为标准构筑作为独立构成要件要素的等置性原则是必要的。以前两个标准圈定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等置范围,再有第三个条件排除不具社会相当性的情形,保证罪刑法定,保障人权。
颁奖词:以笔为刃,刺破不作为犯罪等置性的神秘面纱;以纸为伴,怀揣刑法理论体系构架的泱泱宏愿。他,漫步书山,演绎业精于勤的誓言,他,立志学海,阐释行成于思的古训。“静能寒窗苦守,动则点石成金”,这才是一个法大学子应有的风范。
“不纯正不作为犯”,这是一个在刑法学习中常见的名称,但袁国何没有把它放在自己的常见词字典里,而是发现其理论根源的可争议性并加以论证,最终整理成自己的论文《不纯正不作为犯的等置性问题研究——游走在不纯正不作为犯的边缘》,凭借优秀的论文内容加上出色的答辩,他顺理成章的拿下了今年的“学术十星”。
谈起刑法,袁国何向笔者讲述了自己是如何与刑法结缘并一步步将其确定为自己的“爱”。还是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一次与师兄交谈,他很坚决的说自己肯定不会做刑事相关的工作,因为怎么看自己也不像是与“犯罪”相关。刚学刑法总论的时候,因为忙于社团工作,大约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去上刑法课,到了快考试的时候,只好“恶补”,那时算是真正认识刑法。大二开始学习刑法学分论,上方鹏老师的课,觉得很有意思,就开始比较认真的学习刑法。方老师推荐了很多书,“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陈兴良老师的书,叫《刑法的价值构造》,当时我正在市里学德语,每天就在919上看一阵,课间看一阵,睡前再看一阵,慢慢地对刑法哲学有了很大的兴趣。”他回忆说。后来参加北京市模拟法庭比赛,队里有擅长国际法的,有擅长民法的,等“任务”分配完以后,他只能“擅长”刑法,于是他便开始学习刑法理论的相关知识。不学不要紧,一学便是“一发不可收拾了”,“那时候正好旁听陈老师的课,越听越来劲,越学越有意思,陈老师的刑法体系构建很适合我的思维。”采访中,袁国何多次提及陈兴良老师,陈老师是他的刑法再启蒙老师(启蒙老师是方鹏,且陈兴良是方鹏的博士生导师),“是陈老师让我怀揣‘刑罚体系构建之泱泱宏愿’养成了体系性思考的能力与思维习惯,是陈老师给了我学习的原动力与加速度,正是他的鼓励与指导,让我一步步进过来,一步步前行再前行”他在日志中这样写道。笔者从他的话语中能够感受到陈兴良对于他的重大影响。凭借着对刑法较好的领悟能力,让他在刑法中如鱼得水,“所谓‘天生犯罪人’吧”,他打趣到。就这样,从坚定的“与犯罪无关”到“天生犯罪人”,袁国何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刑法殿堂。
交谈中,笔者多次感受到他思维的清晰性与整体性,每个问题他都会自然地脱离问题表面而直击问题的本质,“这也是受到刑法思维体系构建的影响吧”他说到。
袁国何的参赛格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也同样是他的座右铭,对于这句话袁国何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一次失败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你要从挫折中站立起来,并且已然成为一座高峰。”他这样诠释“自强不息”的含义。懒散和看杂书的大一让他产生了厌倦,大二的他突然意识到“好好学习未偿不是一件好事”、“也许我应该研究一些什么”,这些想法占据着他的思维,行动也就顺理成章。此后,他放弃了社团、电影、杂书和游戏,制定了短期的学习规划,同时看书也开始有所侧重,多数都是与刑法专业相关的著作。看得多了,思考多了,目光也开始变得敏锐,面对着诸多有争议的问题,他果断地确定自己的论点,并及时构建起文章的整体架构,三天,这篇获奖的论文便跃然纸上,这不得不令我们惊叹。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从失败中成长和成熟”,他说,大二下学期到大三是自己的重要“转型期”,从做项目的失败到“双百计划”的不理想,再到模拟法庭比赛的初获胜利,再到最终拿下“学术十星”,他凭借着自己与生俱来的一股倔强成功地完成了这次飞跃。当问及他的获奖感受时,他这样说:“人的一生中,有些东西是我们必须要为之奋斗的,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披荆斩棘,不顾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想要的,最后拿到了,我当然很开心,但与此同时,我也很享受比赛的过程,我收获了友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经验。”
懂得取舍的他从不给自己立下多么远大的目标,而是靠着一个一个近期的目标让自己越攀越高。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他希望自己有更多惊喜的发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相信坚定而努力的他一定会取得理想的结果。
(编辑 米莉)